- 相關推薦
漢武大帝觀后感(通用9篇)
在觀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觀后感了。那么觀后感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漢武大帝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漢武大帝觀后感 1
似乎還是學生時代的時候被老師要求著才會去寫什么觀后感吶讀后感,那時候為了完成任務總是被動地去思考,許多的不情愿,現在想來,很多事看似沒有意義,其實不盡然的。
很多年以來,再也沒有去怎么看書,也沒怎么發現好的影片。現在出的書實在太多了,好的作品卻非常的少,所以,我也很少再去淘好書,反而更樂意去看一些經典。影片也是,好多新影片開映以前把廣告做得挺足的,全是熱情洋溢的贊美,以前還是會被吸引,經歷了無數次失望以后,再也不對現在的作品有任何期待。即便是打發時間,我也不想浪費在那些垃圾作品上。于是最近,我總愛找一些以前的片子看,那時候的影視演員們對作品真的很負責,也很認真樸實,即便是很多效果沒有現在好,可是,看著覺得心里暖暖的,看見那些現在已經故去或者已經年邁的多在一起演戲,不像現在的分崩離析。
看《漢武大帝》,一是因為覺得歷史寫材的影視作品多半不會很糟糕,而是因為曾經的室友李冰,記得她說很喜歡漢武帝,所以也對這位皇帝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這部影片,雖然有些細節處理的不是那么嚴謹,可是,總的來說是很好的,值得一觀。
《漢武大帝》以漢朝與匈奴的糾葛為背景,寫了漢武帝成長成熟的一生。漢武帝生而多情,人性本真善,因為出生在帝王之家,就必須要學會冷血,承受尋常人家孩子不用承受的危險,要學會小心謹慎。小孩之間的感情是真摯的,所以當面對匈奴的肆掠和強大蠻橫時,不得不妥協施行和親政策而看著姐姐南宮公主被迫遠嫁他鄉的時候,漢武帝的心里充滿了憤怒和憂傷,影片中中年的漢武帝跟大臣說起南宮公主出嫁前一晚一邊哭一邊編送給父皇的風鈴并告訴他編制風鈴是因為希望父親長壽他們一家人能在有相聚之日,此時已經有著堅強之心的劉徹,仍然忍不住悲痛落淚。原來,在劉徹還是孩子的時候就已經有了痛擊匈奴的決心,這是不甘一直懦弱受欺負,發奮要崛起的決心。
當看到李廣將軍戰死沙場的時候,我心里一陣悲痛,一代名將就這樣去世了。他久經沙場,殺人無數,如果說一命償一命,那么他是賺的不能再賺了,不知道為什么似乎覺得蝦兵蟹將死了并不覺得可惜,而李將軍的死就是壯烈,就是會因為他的死覺得悲痛,難過。看著他將死都還要再殺一個群敵人,我的淚在眼里打轉。想想他憨厚地為皇帝打漁烤魚,在聽到皇帝說要論功行賞時失落的背影,一直請命要做前鋒,卻總是不得意,歲月不饒人,銀絲斑白了兩鬢,得到皇帝賞賜的利劍的時候的高興,那么淳樸,可愛……他終于還是做了一次前鋒,率領三千人與兩三萬人廝殺。他領命前看到了皇帝并不信任他的詔命,我想,他心里的難過和悲痛應該猶如黃河之水奔騰不息,他是忠烈之士,所以,即便心里悲痛,即便知道自己不過是做誘餌,此番領命就是有去無回,但是因為國家需要他,皇帝需要他,戰場需要他,他還是領命了,無怨無悔,毫不猶豫。他沖鋒時高喊:兄弟們,我終于做前鋒了……寫到這里,眼淚又控制不住了,呵呵呵,好的作品就是這樣,看的時候會落淚,回味的時候依然難以控制情緒,甚至動情更甚!這曾是唯一讓匈奴人認可的將軍,匈奴人說,在他們心中漢朝就只有一個將軍,那就是飛將軍李廣。呵呵呵,這是多么好的贊揚。不過更好的贊揚便是,漢武帝派了四支軍隊進攻匈奴,匈奴單于對其他三人的軍隊都不放心上,唯一把重心放在了李廣的軍隊上,盡然派了三支主力對付他,李廣軍隊除他本人活著回來全部戰死了,我覺得,看上去他是戰敗了,其實并沒有!起初我以為李將軍是傲慢的,并不是很喜歡他,后來才知道,他不是傲慢,而是豪爽,不會遮掩自己的情緒而已。
另一個場景讓我淚如滾珠,那就是年老病重的衛青為了太子劉據去見皇上的一幕。曾年輕英俊神武的衛青,畫面一轉竟是重病纏身,不能受車載之苦的年老神衰隨時都會歸西的狀態,這樣的場景,讓我突然憂傷時間的流逝,還有每個人都逃不出的宿命。那時候的漢武帝也是白發蒼蒼,但是精神還是很好的,他們已經很久沒有見面了吧。曾經鞍前馬后的,天天在一起的人吶。還記得他才得到衛青這一將才時,對他是多么依賴和信任啊。劉徹說他很信任衛青,卻總覺得衛青對他總是若即若離,像是隔著什么似的,跟他不親近。衛青始終是忠心于他的,他卻越來越防著衛青,害怕他坐擁兵權有朝一日會反了,于是借故收回了虎符,將他的權力巧妙了分了一部分給霍去病。我不知道在上了年紀以后,他們有多久沒有見面,當聽說衛青前來覲見的時候,他要求穿正裝,并前去迎接,情緒激動不能自已,衛青也是一樣,即便是爬也要親自前去跪拜皇帝,那是多么心酸的一幕啊,衛青起初是步履蹣跚艱難的上石梯,后來不得不四肢并用爬梯了,皇帝起初還等著他上去,最后也是不能控制地沖下石梯去接他。他們是君臣,亦是朋友,即便是不見面,心里也是想念的。他們有太多共同的回憶,衛青因為皇帝的賞識從而不再是騎奴,憑借一身才藝受萬千將士愛戴和想念。而皇帝因為衛青的盡忠盡力,走過了人生里艱難的旅程,實現了擊退匈奴的夢想。在人生的盡頭,劉徹問鉤弋夫人多少歲了,鉤弋夫人說不多久就22歲了。劉徹便開始回憶自己的22歲,他說,22歲時候的他還成天和衛青在一起,在上林苑狩獵玩樂。看吶,這兩個人,到死的時候記掛著的都是彼此。
最后說說對劉徹的感想吧,如果不是因為他最后的反省,我對他應該沒什么好說的。影片確實很好地演出了他在不同階段的成熟程度,青年時叛逆,中年時的豪氣,萬年的多疑。看見晚年多心讓很多悲劇發生的他,我突然很想念竇老太太,他的奶奶。總覺得他不如他的奶奶,竇老太太到死心都是明的,提醒了他的三件事,也讓他防對了人。可是老年的劉徹冤死了自己的兒子,逼死了心愛的'衛子夫。固執多心的他,竟是那么下得了手。一生仁儒的太子劉據,被迫殺了奸人江充等,最后雖然沒能在有生之年等到自己被昭雪,沒能有幸逃過一劫,但是天下還是有清醒的人的,比如田千秋。漢武帝其實是了解兒子劉據的,所以當聽說太子殺了江充時便問是不是江充逼人太甚,那一刻我覺得漢武帝心里是高興的,因為一向在他眼里軟弱的太子,終于站起來,終于有些像他了。同樣的,衛子夫也是高興的,當劉據失魂落魄地說:母后,我們失敗了。衛子夫說為有這樣的兒子感到驕傲。劉徹是老了,最終還是奸人的讒言,害死了自己的兒子。事后不多久,其實他也應該察覺了自己的失誤和過錯,只是傲執如他,怎愿意承認錯了?是啊,不說其他,單憑他說高高在上的君王,要這樣一個人承認自己決策錯了,怎么可能呢?不過,傷痛總是讓智者反省、思索!他還是一個智者,所以他會反思,去覺悟,去弄明白這一切究竟怎么了。去忠烈之鄉探望子民,眼前一幕幕深深刺痛了他的心,殘肢斷臂的一群人,激動開心地歡迎他,那是早年參加漠北之戰的戰士們,那曾是健康威武的一群青年,現在都成什么樣了,殘手斷腳,家徒四壁。曾為了他的江山安寧奮血浴戰,現在卻過的這么貧苦不堪,面黃肌瘦。但是依然對他熱情洋溢,沒有怨言,還說愿隨他再打匈奴。看見這些,驕傲自負的他,再也忍不住流淚了。
回宮后,他更加深刻反省自己,為自己沒有為百姓謀來幸福的日子感到痛心不已!也認識到自己一味征戰是多錯誤的決策,我想此刻的他一定開始認可劉據,終于開始覺得劉據說的那句:應該以德治天下,不應該以暴治天下是對的了吧?不愧是漢武帝,最終還是清醒了,深刻認識到自己的不對。他下令頒布罪己詔,承認自己的過錯,并決心改過。他的此種舉動,讓我對他有了新的認識,這是一位坦蕩蕩的勇敢的君王,他有志氣有理想,自信勇敢。高貴如他,最后能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有勇氣站出來向天下人認錯告罪,這是十分十分難得的啊!人無完人,劉徹實現了自己的抱負,做了自己該做的,做了別人都想不到的,確實是千古一帝!
他最后跟司馬遷說的那句話,我感觸很深“你又以為你真的了解朕嗎?許多事,只有天知道!”
是的,只有天知道,誰也沒有資格說定什么。我再次也只是說說自己的感想罷了!
另外,試問,你有沒有寧愿舍棄性命也不愿舍棄的東西呢?
漢武大帝觀后感 2
未央宮的燭火總亮到天明,漢武帝的身影在竹簡堆里被拉得很長。他揮劍劈開匈奴地圖的瞬間,青銅燭臺晃出細碎的光,照亮案頭未批完的奏折 —— 那是剛收到的李廣戰死的'急報。
劇中有個鏡頭讓我難忘:衛青凱旋時,滿朝文武山呼萬歲,他卻獨自站在宮墻上看烽火臺。衛青問他為何不慶功,他指著天邊的殘霞:“你看這江山,每寸土地都浸著血。” 后來霍去病英年早逝,他摔碎了最愛的酒樽,碎片在月光下閃著寒光,像極了漠北戰場上的冰粒。
原來帝王的功業從來不是金戈鐵馬的豪邁,而是龍椅上的孤獨。他用一生驅逐匈奴,卻在晚年對著《罪己詔》流淚。那滴淚里,有對蒼生的愧疚,更有對 “王者不可有軟肋” 的無奈。
漢武大帝觀后感 3
觀看《漢武大帝》,仿若穿越時空,置身于風云變幻的大漢王朝。這部劇以宏大敘事,展現了漢武帝劉徹波瀾壯闊的一生。
劇中,漢武帝初登皇位便面臨內憂外患。內有諸侯割據,勢力膨脹,對中央政權構成極大威脅;外有匈奴虎視眈眈,頻繁侵擾邊境,百姓苦不堪言。然而,劉徹憑借著非凡的勇氣與智慧,毅然推行一系列改革舉措。在政治上,他采納主父偃的 “推恩令”,巧妙削弱諸侯勢力,加強了中央集權。在軍事上,大膽啟用衛青、霍去病等年輕將領,多次主動出擊匈奴,歷經河南之戰、河西之戰、漠北之戰,將匈奴勢力驅逐至大漠以北,為大漢邊境贏得了長久的安寧。
讓我印象尤為深刻的是漠北之戰,漢軍長途奔襲,深入敵境,與匈奴展開殊死搏斗。衛青、霍去病指揮若定,漢軍將士奮勇殺敵,場面驚心動魄。此役不僅展現了漢軍的強大戰斗力,更彰顯了漢武帝開拓疆土、保家衛國的堅定決心。
漢武帝的.一生,是傳奇的一生,也是充滿爭議的一生。他的功績彪炳史冊,使大漢王朝達到鼎盛,威名遠揚;但連年征戰也耗費了大量國力,給百姓帶來了沉重負擔。不過,晚年的他能頒布 “輪臺罪己詔”,反思自己的過錯,這種勇氣與擔當同樣令人欽佩。這部劇讓我對漢武帝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認識,也讓我感受到了歷史的厚重與滄桑。
漢武大帝觀后感 4
《漢武大帝》如同一幅氣勢恢宏的歷史畫卷,徐徐展開,為我們呈現了那個英雄輩出、波瀾壯闊的時代。
劇中,景帝時期的 “七國之亂” 拉開了故事的序幕。諸侯的叛亂,讓大漢王朝陷入風雨飄搖之中。年輕的劉徹親眼目睹了這場動亂帶來的危機與傷痛,也讓他早早立下了革新圖強、穩固江山的.志向。
劉徹即位后,便展現出非凡的政治抱負。他深知,要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必須在思想上進行統一。于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的政策應運而生。這一舉措,不僅確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地位,更凝聚了民族精神,為大漢的繁榮昌盛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在用人方面,漢武帝獨具慧眼,不拘一格。衛青出身低微,只是平陽公主府中的騎奴,但他憑借著卓越的軍事才能,在抗擊匈奴的戰爭中嶄露頭角,成為一代名將。霍去病更是年少英勇,以 “匈奴未滅,何以家為” 的豪情壯志,多次深入匈奴腹地,屢立戰功。漢武帝對他們的重用,充分體現了他的用人之道,也讓我們看到了人才對于國家發展的重要性。
此外,劇中對宮廷斗爭的刻畫也十分精彩。后宮之中,皇后、嬪妃們為了爭寵,明爭暗斗;朝堂之上,大臣們為了權力,各懷心思。這些情節,不僅展現了人性的復雜,也從側面反映了漢武帝在治理國家過程中所面臨的重重困難與挑戰。觀看此劇,讓我仿佛親身經歷了那段跌宕起伏的歷史,對漢武帝的偉大與不易有了更深的體會。
漢武大帝觀后感 5
《漢武大帝》生動再現了漢武帝劉徹縱橫捭闔的一生,其中他與匈奴的戰爭情節,讓我感觸頗深。
匈奴長期侵擾大漢邊境,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給邊境百姓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災難。漢武帝即位后,一改以往對匈奴的和親政策,決定以武力捍衛國家尊嚴和人民安全。他組建了強大的騎兵部隊,積極籌備對匈奴的戰爭。
在戰爭過程中,我們看到了漢武帝的果敢與堅毅。面對匈奴的強大勢力,他毫不退縮,堅定地推行軍事戰略。衛青、霍去病等將領在他的指揮下,多次深入匈奴境內,給予匈奴沉重打擊。其中,霍去病的 “封狼居胥” 之舉,更是成為了中國軍事史上的經典戰例。他率領漢軍在狼居胥山舉行祭天封禮,彰顯了大漢的國威和軍威。
然而,戰爭是殘酷的。連年征戰,不僅讓無數將士血灑疆場,也給國內經濟帶來了巨大壓力。百姓們在承受繁重賦稅的同時,還要忍受親人離散的痛苦。但正是漢武帝這種為了國家長遠利益,敢于直面強敵的精神,才為大漢贏得了長久的和平與發展空間。他的`決策雖然艱難,但卻為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這部劇讓我深刻認識到,和平來之不易,它往往需要無數人的犧牲和努力去換取。漢武帝時期對匈奴的戰爭,不僅捍衛了國家的領土完整,也促進了民族的融合與交流。它讓我們看到了中華民族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所展現出的堅韌不拔的精神品質。
漢武大帝觀后感 6
《漢武大帝》以細膩的筆觸和宏大的敘事,展現了漢武帝時期復雜的政治生態和社會風貌,其中關于文化方面的呈現,給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在那個百家爭鳴的時代,漢武帝獨具慧眼,采納了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一舉措,猶如在歷史的長河中掀起了巨大的波瀾。儒家思想強調的 “仁”“義”“禮”“智”“信” 等觀念,逐漸成為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對后世中國的文化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它不僅規范了人們的行為準則,還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社會的穩定與和諧。
隨著儒家思想的推廣,教育也得到了極大的`重視。漢武帝設立太學,培養了大批優秀的人才。這些人才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下,胸懷天下,為國家的發展貢獻了自己的力量。劇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飽學之士,他們在朝堂上引經據典,為國家的政策制定出謀劃策,充分展現了文化的力量。
此外,漢武帝時期的文化交流也十分活躍。張騫出使西域,開辟了絲綢之路,不僅促進了東西方的貿易往來,更使得文化在不同地區之間得以傳播和融合。大漢的文化通過絲綢之路傳播到了西域各國,而西域的文化也逐漸傳入中原,豐富了中華文化的內涵。
觀看這部劇,讓我深刻認識到文化對于一個國家的重要性。文化是民族的靈魂,是國家發展的基石。漢武帝在文化方面的舉措,不僅推動了當時社會的進步,更為后世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它讓我們明白,只有重視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才能讓一個民族在歷史的長河中屹立不倒。
漢武大帝觀后感 7
《漢武大帝》讓我深入領略了漢武帝時期的風云變幻,劇中人物的命運起伏令人感慨萬千。
漢武帝劉徹無疑是劇中的核心人物,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從初登皇位時的年少輕狂,到歷經磨難后的成熟穩重,劉徹在權力的漩渦中不斷成長。他有著雄才大略,一心想要開創一個盛世王朝,但在實現理想的道路上,也不得不面對諸多無奈與抉擇。為了加強中央集權,他不惜與諸侯、外戚等勢力展開激烈斗爭;為了抗擊匈奴,他將無數將士送上戰場,也讓許多家庭失去了親人。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看到了他的堅毅與果敢,也看到了他的孤獨與痛苦。
除了漢武帝,劇中其他人物的命運也同樣牽動著觀眾的心。衛青,這位出身卑微的將領,憑借著自己的努力和才華,成為了大漢的名將。他在戰場上屢立戰功,卻始終保持著謙遜的品質。然而,他的一生也并非一帆風順,在宮廷斗爭中,他也不得不小心翼翼地周旋。霍去病,少年英雄,意氣風發,以卓越的軍事才能為大漢立下赫赫戰功。但他的生命卻如流星般短暫,英年早逝,讓人扼腕嘆息。
還有陳阿嬌,那個曾經嬌蠻任性的皇后,“金屋藏嬌” 的故事曾讓她成為眾人羨慕的對象。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她逐漸失寵,最終被打入冷宮,孤獨終老。衛子夫,從一個普通的歌女,一步步成為母儀天下的皇后,她的`善良與賢德贏得了眾人的尊重。但在宮廷的復雜環境中,她也未能逃脫命運的捉弄,最終含冤而死。
這些人物的命運,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部波瀾壯闊的歷史史詩。他們的故事讓我明白,在歷史的洪流中,個人的命運往往是渺小而無奈的。但即便如此,他們依然憑借著自己的信念和勇氣,在歷史的舞臺上留下了屬于自己的印記。這部劇讓我對人性、命運和歷史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漢武大帝觀后感 8
重溫《漢武大帝》,劇中展現的大漢雄風依舊讓我心潮澎湃,尤其是漢武帝時期的外交策略,給我帶來了諸多啟示。
在當時的國際形勢下,匈奴的威脅如同一把高懸的利劍,時刻籠罩著大漢王朝。漢武帝深知,單純依靠軍事手段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于是他積極開展外交活動,試圖通過聯合其他勢力來制衡匈奴。
張騫出使西域便是這一外交策略的重要舉措。張騫肩負著使命,踏上了充滿未知與艱險的征程。他在途中多次被匈奴扣押,但始終沒有放棄自己的信念。歷經十余年的艱辛,他終于抵達了西域各國,成功建立了與大月氏、烏孫等國的聯系。雖然最初聯合大月氏抗擊匈奴的計劃未能實現,但張騫的出使卻開辟了絲綢之路,加強了大漢與西域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為后來漢朝在西域的影響力奠定了基礎。
此外,漢武帝還通過與其他周邊國家的友好往來,擴大了大漢的國際影響力。他將漢朝的先進文化、技術傳播到了周邊地區,同時也吸收了其他國家的優秀成果,促進了文化的多元發展。這種開放包容的外交態度,不僅提升了大漢的國際地位,也為國家的繁榮發展創造了有利的外部環境。
觀看這部劇,讓我認識到外交在國家發展中的重要性。一個國家要想在國際舞臺上立足,不僅要有強大的軍事和經濟實力,還需要積極開展外交活動,與其他國家建立良好的關系。漢武帝時期的外交策略,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歷史經驗,讓我們明白在處理國際關系時,要善于運用智慧,尋求合作,實現共贏。只有這樣,才能在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中立于不敗之地。
漢武大帝觀后感 9
《漢武大帝》全方位地展現了漢武帝時代的風貌,其對歷史的尊重與還原,讓我對那段歷史有了全新的認識。
這部劇在劇情設置上,嚴格遵循歷史史實,從景帝時期的 “七國之亂”,到漢武帝推行的一系列政治、經濟、文化改革,再到與匈奴的多次戰爭,每一個重要事件都能在史書中找到依據。劇中對歷史細節的刻畫也十分到位,無論是宮廷禮儀、服飾裝扮,還是人物的語言風格,都力求還原那個時代的真實場景。例如,朝堂之上大臣們的朝服樣式、行禮方式,都展現了漢代的禮儀規范;人物之間的對話,也充滿了古樸典雅的韻味,讓人仿佛置身于漢代的宮廷之中。
同時,該劇在尊重歷史的基礎上,對人物形象進行了生動的塑造。漢武帝劉徹不再是一個高高在上、遙不可及的帝王,而是一個有血有肉、充滿情感的.人物。我們看到了他在面對國家大事時的英明決策,也看到了他在處理家庭關系、個人情感時的糾結與無奈。衛青、霍去病等將領,也不僅僅是英勇善戰的武將,他們的成長歷程、內心世界都被細膩地展現出來。
通過觀看《漢武大帝》,我仿佛穿越時空,親身經歷了漢武帝時期的風云變幻。它讓我感受到了歷史的厚重與魅力,也讓我對歷史劇的創作有了更高的期待。希望今后能有更多這樣尊重歷史、制作精良的歷史劇出現,讓我們能夠更好地了解和傳承中華民族的優秀歷史文化。這部劇不僅是一次視覺上的盛宴,更是一次對歷史的深度探索與學習。
【漢武大帝觀后感】相關文章:
我心中的偉大帝王作文07-09
軒轅大帝觀后感(通用15篇)07-16
《笨漢漢斯》童話故事09-30
蘇里曼大帝的戒指童話故事12-04
《宮本武藏》經典觀后感09-15
笨漢漢斯讀書筆記(精選20篇)08-30
漢豐湖作文12-28
武落鐘離山作文08-12
【集合】漢豐湖作文12-30
漢豐湖作文[熱門]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