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和氏璧的故事
和氏璧的故事1
和氏璧,中國古代最著名的一塊玉璧,相傳為戰國時期楚國人卞和發現,因此稱為和氏璧。歷史上的和氏璧更是有著許多經典的故事,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據傳和氏璧本身是純白色的玉璧,但楚國地區以及可能是和氏璧產地的中國陜西藍田縣均不出產白玉,所以它的顏色和花紋史書上并沒有明確的記載。和氏璧加工后成為中國歷代王朝秦、漢、魏、晉、隋、唐的傳國璽,最后在中國南宋末年的動亂中下落不明。由于玉器在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禮法中占有的重要地位,玉璧本身的價值被民間廣泛傳頌,成為諸多中國文化中典故、成語的來源。
歷史、傳說與典故
和氏獻璧
和氏璧最早見載中國東周末年著作《韓非子和氏第十三》:楚國人和氏在楚地的山中發現一塊外裹巖石的美玉,將這塊玉獻給當時的君主楚厲王,而楚國王室御用的玉匠聲稱和氏貢獻的只是一塊石頭,欺騙了君王。于是楚厲王下令將和氏左腳砍去。厲王死后楚武王即位,和氏再次將該玉獻給他,武王命令玉工鑒定這塊玉石,鑒定的結果是和氏所貢獻的仍是一塊石頭,結果和氏右腳被砍掉。最后和氏帶著玉石回到楚山,在那里他慟哭了三日三夜,新即位的楚國國君楚文王派人詢問事情的緣由,和氏說“我并非因被砍去雙腳而傷心,而是寶玉被認定為頑石、忠臣卻被認為是騙子,這才是我所傷心啊”楚文王派工匠除去裹在玉石上的巖石,才看到了這塊玉,于是楚文王將該玉璧命名為“和氏璧”。
《戰國策》記載和氏璧一直是楚國國寶,楚威王時代和氏璧被賜予攻打魏國有功的昭陽令尹,一次昭陽在設宴招待門客時將和氏璧取出供賓客參觀,此時賓客中有人突發起哄,并趁亂偷走了擺在桌上的和氏璧。昭陽的門客指認張儀是盜走和氏璧的人。昭陽在經過拷打訊問后放走張儀,張儀在成為秦國相國后曾為此向楚國展開報復,但和氏璧自此就下落不明。此后和氏璧經人之手,輾轉來到趙國。依中國正史《史記》記載前3世紀時期和氏璧被戰國時期趙國君主趙惠文王所有。
完璧歸趙
與趙惠文王同一時期的秦國君主秦昭襄王在得知和氏璧歸屬趙國王室后,于前283年向趙國派遣使者,希望以15座城市來換取和氏璧,這便是成語“價值連城”的'由來。
趙國并未立即答應交換和氏璧,趙國政府在商議后派遣藺相如為代表攜和氏璧出使秦國。藺相如經過2次對秦王的試探后認定秦國是想借其強大的國力為后盾,取得玉璧后拒絕向趙國割讓城池。于是藺相如派他的副手穿上平民的服飾,走小路帶和氏璧回到趙國。而藺相如本人則平安回到趙國。
受命于天
前228年,秦國吞并趙國,和氏璧最終為秦國所有。前221年,秦滅亡了周朝的六個最大的諸侯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朝代。作為秦帝國國威的象征,和氏璧被雕琢成為傳國璽,并刻上了秦帝國丞相李斯寫的“受命于天,既壽永昌”8個蟲鳥篆字,由玉工孫壽刻到上面。自此和氏璧成了皇帝的寶印和天授皇權的象征。在秦朝之后的數百年間,傳國璽成為中國歷史上被承認為正統帝國的條件之一,即使改朝換代時也不例外。從秦朝開始,共傳了1000多年。
和氏璧與隨侯珠并稱,始有成語隨珠和璧、隨珠荊玉的稱號。
和氏璧的故事2
在遙遠的古代,有一個神秘的寶石,名叫和氏璧。這塊寶石懾人心魄,如同熊熊燃燒的火焰,閃耀著耀眼的光芒。在那個時代,人們為了爭奪這塊寶石,不惜獻上自己的生命和榮華富貴。有一遙遠的古代,有一個神秘的寶石,名叫和氏璧。
這塊寶石懾人心魄,如同熊熊燃燒的.火焰,閃耀著耀眼的光芒。
在那個時代,人們為了爭奪這塊寶石,不惜獻上自己的生命和榮華富貴。
有一位勇士,他奮不顧身,不斷前行,終于找到了和氏璧的所在地。
然而,他卻發現,這塊寶石并沒有帶給他無盡的財富和名利,反而帶來了更多的麻煩和困難。
他想,“難道這就是所謂貪婪的代價嗎?”
正是這塊寶石激發了人們對于追求財富與權利的欲望,令他們喪失了理智和清明。
但是,真正的智者會懂得珍惜自己的內心,遠離虛榮的誘惑,走上人生的正確道路。
比起和氏璧那耀眼的外表,人們更應該注重內在的美麗和靈魂的純潔。
因為,美麗的東西不一定就是珍貴的,珍貴的東西才是真正的美麗。
讓我們一同遠離貪婪,堅定自己的人生信仰,走向光明和希望的彼岸。
和氏璧的故事3
"傳卞和進殿……"
"傳卞和進殿……"
在武士們威嚴的傳喚聲中,卞和昂首跨步,捧著一只紅色天鵝絨的盒子,他的臉上蕩著幸福的微笑,眼中閃爍著興奮的光彩。因為他心里清楚:如果成功,他的后半生將在嫉妒的眼光中度過。
他一只腳緩緩的邁進楚厲王那金碧輝煌大殿的高高的門檻,盡管他已經小心翼翼,但門檻實在太高,他終于被絆了一下。卞和踉蹌了幾步趕緊雙膝跪下,盡管很痛,但所興盒子未掉。卞和在興奮的顫抖中打開了盒子――輕輕的掀起里面的紅巾。一塊亮晶晶的石頭躺在哪兒,整個大殿竟隨著紅巾的掀起變的清涼。卞和發現楚王半瞇著的`眼睛突然睜開,閃爍著欣喜的光芒,然而只是須臾,那片欣喜已被凌厲的目光代替。楚王閉上了眼睛,緩緩而又深沉的吐出幾個字:"召阿四驗玉……"
旁邊的丞相大吃一驚,別人或許不知道,可他是知道的阿四,不過是楚王收留的一個傻子。大王竟……
驗玉結果:這是一塊普通的石頭。卞和被砍去左腳。
深夜,丞相入宮:"大王,那玉明明是真的……"
"不錯。而且是一塊絕世美玉。"
"可大王……那阿四他……"
"唉!寡人問你,楚今國事如何?"
"國力非盛也,又有秦魏之外患。"
"若秦魏欲傾兵以奪此玉,奈何?"
丞相默然。
"一件珍寶的出世將不知會害死多少人啊!"
"那卞和……"
"只能犧牲他自己了。那玉,就留給他吧!"
"大王圣明!"
……
不久,厲王薨,其子武王即位,得老丞相授意,在卞和第二次獻玉時,步他老爹的后塵。砍了卞和另一只腳。
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其時老丞相已死,他也就無法知道卞和獻玉的始末。當卞和苦于楚山之下文王使人問之而終得此玉之時,心里還納悶:明明寶玉一塊,為何自己的祖宗每人砍他一只腳?
于是卞和終于為世人所承認,可他不知道也許永遠也沒有人知道因為這塊玉,死了多少人。
和氏璧的故事4
20xx年12月21日星期一天氣:晴
今天,我讀了《吳姐姐講歷史》之“和氏璧”的故事。了解到了“和氏璧”的由來。
和氏璧的來歷:說起和氏璧,他還有一段悲慘的故事:據說有一個姓和的楚國人,偶然在山中發現一塊品質極好的大玉塊,內心十分興奮,便帶了這塊玉去見楚厲王,表示要獻給厲王。厲王命一個玉匠來鑒定這塊玉的價值。不料,玉匠在簽定后說:“這不是玉,這只是一塊普通的石頭。”厲王聽到玉匠簽定后大為生氣,認為何氏在戲弄他,把石頭當美玉獻給他,于是,下令把何氏的左腳砍掉,以示懲罰。
過了幾年,楚厲王死,武王繼位,何氏又捧著那塊玉去獻給武王。武王也把交給一個玉匠去鑒定,這玉匠鑒定的結果也認為那是石頭而不是玉。武王非常生氣,認為何氏在欺騙他,命人把何氏的右腳砍掉。
又過了幾年,武王去世,文王即位,何氏抱著那塊玉跑到楚王山下,嚎啕大哭,哭了三天三夜,眼淚都哭干了,眼眶里流出了血。
有關和氏璧的故事
這個消息出道楚文王的`耳朵里,文王派人去問何氏為什么痛哭,何氏回答說:“我不是為自己的雙足被砍而痛哭,我是因為寶玉被人指為石頭而哭,我是誠心誠意把寶玉獻給大王,卻被大王指為騙子,我是為這而痛哭啊。”
于是,文王召集了全國一流的玉匠們共同來鑒定,經過慎重而仔細的鑒定,結論是:這確實是一塊美玉,只因未被雕刻琢磨,被誤以為是一普通塊石頭。文王知道了結論以后,便向何氏道歉,收下了這塊美玉,同時把它命名為“何氏壁”。
這便是“和氏璧”的由來!
和氏璧的故事5
傳說春秋時期,楚國人卞和在荊山上砍柴,偶然發現一只美麗的鳳凰棲在一塊青石上。按民間傳說“鳳凰不落光寶地”,卞和認定這塊青石是寶貝,于是將它獻給楚厲王。當時王宮的玉石匠不識此寶,說它是一塊普通的石頭。厲王大怒,以欺君之罪,命令武士砍掉了卞和的左足。厲王的兒子武王繼位后,卞和又把這塊寶石獻給了武王,仍被說是普通的石頭,武王以同樣的罪名,砍掉了卞和的右足。若干年后,武王的兒子文王即位,卞和還想去獻寶,可是因為失去雙腳而無法行走,便抱著這塊寶石坐在荊山下哭了整整三天三夜,一直把眼淚哭干,眼中滴出鮮血來。有人把這件事稟告了文王,文王派人問卞和:“天下受刑被砍掉雙足的人很多,為什么數你悲傷得最厲害呢?”卞和回答說:“我痛心的并不是自己雙足被砍斷,而是這塊寶石,被人認為是普通石頭!”于是,文王派人把卞和接進王宮,并命令玉石匠精心琢磨,剖開石頭,果然從中得到一塊潤無瑕、晶瑩光潔的奇寶,文王再命令工匠將它雕成一塊玉壁。世人為紀念卞和 的.發現,便給它取名為“和氏壁”。
“和氏壁” 作為權貴的象征,被后人爭來搶去:秦昭襄王愿以15座城池來交換,未果;秦滅趙后,奪 “和氏壁”,并由李斯篆書“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八字,形同龍鳳鳥之狀,從此,“和氏壁”作為傳國玉璽保留;王莽篡權時被太后摔壞一角;三國時孫堅,又為它命喪黃泉;到五代十國時,已下落不明,給后人留一懸案。
縱觀 “和氏壁” 的來去,在感概卞和的執著同時,也嘆息楚王的偏聽偏信,如果楚王不全信那幾個玉石專家,當面將它敲開,一切不是都明了嗎?何必搭上卞和 的雙足呢?!兩代玉石專家同說它是石頭,想來不會是假話,因為他們沒有說假語的必要,只是他們的認知能力未免低了點,識不了金玉慧珠的。可見,專家不是萬能的,偏聽偏信就更不該!專家也會害人哪。
和氏璧的故事6
“將相和”的故事我們在小學期間就已經學過了吧!藺相如“完璧歸趙”的故事現已成為千古流傳的佳話,這件和氏璧在春秋戰國時期被各諸侯國視為鎮國的寶貝;為了把和氏璧占為己有,各諸侯想盡辦法互相爭奪!因此,上演了戰國時期一幕精彩的歷史劇。但秦始皇統一六國后,這件和氏璧便不知落到何處,成為中國歷史上的一大疑案! 現在就讓我給你講講這一段曲折的故事吧!春秋時期,有一個楚國人名叫卞和,一次偶然的機會在一座山下發現了一件貌似普通的玉璞;為了表示自己對君主的忠心。便把這塊玉璞獻給了楚歷王,(玉璞是一種天然五料,如果不經鋸割;外表看起來和普通的石塊沒什么區別。)楚歷王找來相玉家進行簽定,玉工認為這是一塊普通的石頭;沒有什么價值!楚歷王很生氣,認為卞和有意欺騙他;就下令砍掉卞和的左腳。并把他驅逐出楚國!
多年后,楚厲王駕崩,楚武王繼位。卞和趕回了楚國,于是,又把這塊玉璞獻給了武王。玉工簽定后仍定為石頭,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了卞和的右腳。又過了幾十年,武王之子文王繼位。這時的卞和又想把玉璞獻給楚文王,但無奈自己已是風燭殘年,又被砍掉了雙腳;行動很不便,眼看自己的愿望無法實現;他便懷抱玉璞來到楚山下痛苦三天三夜不止,眼淚都流盡了、直往外滴血。這件事傳到了楚文王那里,文王派人問卞和:“天下被砍掉雙腳的人很多,你為何哭得如此悲傷呢?”卞和答道:“我并不是因為被砍掉雙腳而痛苦,而是因為明明是寶玉卻被誤認為是石頭,我忠貞之士卻被當成欺君之臣;我是為大王哭泣啊!他是非顛倒,黑白不分!”文王聽后,命人把卞和帶到宮殿,并叫玉工當面剖開玉璞;果然得到一塊無暇的`美玉。為了嘉獎卞和的忠君之心,文王將此玉命名“和氏之璧”,并把它奉為國寶珍臧起來!
“和氏璧”發現的消息很快傳到了各諸侯國,各諸侯國國君都想親眼看看這件寶玉。公元前333年,楚國吞滅越國,楚威王因相國昭陽滅越有功;便將和氏璧賜給了昭陽。可就在這時,和氏璧失竊了;國寶的不翼而飛震驚了朝廷內外,人們紛紛尋找這件價值連城的寶玉,但終無結果。人們便把懷疑的目光投向了張儀,因為張儀當時正在楚國游說;曾與昭陽一起飲酒,人們認為他有條件、有機會,偷竊和氏璧。便對張儀嚴刑拷打,張儀死不認罪,無奈!只好將他放了,張儀受辱后輾轉到了秦國,最終成為了秦國的宰相,為秦國日后的強大立下了汗馬功勞。楚國為一件國寶損失了一個人才,這是他們所沒預料到的。
和氏璧銷聲匿跡幾十年后,突然有一天在趙國出現了;(至于和氏璧是怎樣流落到趙國的,現已成為歷史上的一個謎。)趙惠文王時,一個名叫纓賢宦官從一個外人手中購買到這塊玉;經玉工簽定后,方才得知是失蹤多年的和氏璧。這件事不巧被趙王知道了,便將和氏璧強奪去了。誰知趙國得到和氏璧的消息很快就傳到了秦昭王的耳朵里,秦昭王對這件稀世之寶也產生了覬覦之心。于是,派人送信給趙王,用15座城來換取和氏璧。趙王明知秦國想強取豪奪,但想到秦國勢力強大;怕得罪秦國會招來滅國之災!所以只好派藺相如奉壁出使秦國。
藺相如到了秦國,把和氏璧獻給了秦王;秦王看到和氏璧,認為果真是名不虛傳,非常高興,將和氏璧傳給左右嬪妃大臣觀看;眾人皆呼萬歲。藺相如見秦王根本無意割城給趙國,就走上去說:“壁上有點假疵,讓我指給大王看看。”于是,秦王便將和氏璧遞給了藺相如;藺相如持壁而立,大怒道:“大王您想得此壁,派人送信給我王。我王召集群臣商議時,群臣認為秦國依勢欺人,拿15座城換壁只不過是一種空話。可我認為百姓之間交往都不會欺騙,何況秦國是一個大國呢!再說因一塊壁得罪秦國實在不值。所以我王采納了我的意見,但為了表示對秦國的尊重;我王還齋戒五日后,才派我將和氏璧送給你。但我看大王你根本無意割城換壁,就取回此壁。您若再逼我獻出此壁,我的頭就和這壁一起撞碎在這根柱子上!”藺相如說罷,便高舉和氏璧,做出撞擊柱子的樣子。秦王惟恐和氏璧被撞碎,連忙道歉;并叫人拿來地圖。指出給趙王的15座城,藺相如看出這不過是秦王的緩兵之計,就對秦王說:“我王派我送壁之前曾齋戒五日,現在大王您也應齋戒五日;并設九賓之禮。這樣我才會獻出和氏璧!”秦王無法強奪,只好同意了。藺相如回到賓舍,便派人喬裝打扮;帶著和氏璧連夜逃回了趙國。
五日后,秦王在宮廷內設九賓之禮,命人請藺相如。藺相如進宮后對秦王:“秦國至開國以來20余位君主,沒有一位是信守承諾的。我擔心因您的失約而辜負我王對我的重托,所以已派人把和氏璧送回了趙國。秦國強盛而趙國弱小,如果大王先割15城給趙國;趙國怎么會留壁而得罪您呢?我知道欺君之罪當殺!我愿下湯鍋,你看這辦吧!”秦王和眾臣聽后面面相覷。有些大臣建議將藺相如囚禁起來,再攻打趙國!可秦王想即使殺了藺相如也得不到和氏璧,而且還會使兩國關系惡化;不如厚待藺相如,并把他送回趙國;還可得個明君的聲譽!于是,秦王在宮廷里以隆重的禮節款待了藺相如,并將他送回了趙國。這就是歷史上“完璧歸趙”的故事。藺相如用自己的智慧抱住了和氏璧。
直到公元前228年,秦國大軍攻占趙國;趙幽王投降。并獻出了和氏璧!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建立了強大的秦王朝。和氏璧最終落到了秦國的寶庫之中!但從此以后,和氏璧便從歷史記載中消失的無影無蹤了。
那么,和氏璧到底流落到何處呢?目前有三種推測:一是做秦始皇的陪葬品埋在了秦始皇陵內,二是被項羽掠奪走了。三是被秦始皇做成了傳國玉璽!
和氏璧是中國歷史上非常著名的一件無價之寶,在它流傳的幾百年間;有多少人的命運、多少國家的命運都和它緊密地聯系起來了,而它的神秘失蹤,又成為中國歷史上的一大懸案!
【和氏璧的故事】相關文章:
和氏璧作文12-14
育兒故事胎教故事06-02
德育故事:我的德育故事02-08
《故事里的人生》故事03-10
懶蜜蜂肥肥的故事少兒故事08-25
《我的故事》02-27
老樹的故事02-27
飯桌的故事02-08
小貓的故事11-22
激勵的故事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