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涇渭分明的意思
涇渭分明的意思1
涇渭分明[jīng wèi fēn míng]
【解釋】:涇河水清,渭河水渾,涇河的水流入渭河時,清濁不混。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
【出自】:《詩經·邶風·谷風》:“涇以渭濁,湜湜其沚。”
【語法】:主謂式;作主語、謂語、賓語、定語;含褒義
【近義詞】:一清二楚、黑白分明
【反義詞】:不分皂白、涇渭不分、黑白不分
涇渭分明造句:
01這兩個產品一經比較,品質立即涇渭分明,各自的優劣表露無遺。
02老許認為真假、善惡、美丑,這些價值觀都是涇渭分明,不容混淆的。
03東南亞的國家幾乎看不到涇渭分明的`四季,有的只是熱度的高與低而已。
04參加這次比賽的隊伍強弱涇渭分明,水準可說是近年來最參差不齊的一次。
05他律己甚嚴,對于所經手公款以及私人款項的處理,一向涇渭分明,不曾公私不分。
涇渭分明的意思2
涇渭分明是一個成語,源自自然景觀。渭河是黃河的最大支流,涇河又是渭河的最大支流,涇河和渭河在古城西安北郊交匯時,由于含沙量不同,呈現出一清一濁,清水濁水同流一河互不相融的奇特景觀,形成了一道非常明顯的界限。后人就用涇河之水流入渭河時清濁不混來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也用來比喻人品的清濁,比喻對待同一事物表現出來的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
含義
涇渭分明亦作“涇渭自分”。亦作“涇渭自明”。
涇:清;渭:混濁;
涇渭 二水清濁異流,匯而不混。比喻優劣、是非等非常分明。
涇河水清,渭河水渾,涇河的水流入渭河時,清濁不混。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
出處
《詩經·邶風·谷風》:“涇以渭濁,湜湜其沚。”
典故
渭水是黃河最大的支流,發源于甘肅渭源,經陜西而入黃河;涇水又是渭河的支流,發源于寧夏。二水在西安市高陵縣船張村相匯。"涇渭分明"這一家喻戶曉的成語即源出涇渭兩河交匯處。說的是在涇水、渭水相會合處,清濁分明,分界清楚而不混,用以比喻界限清楚。古人認為是涇水濁而渭水清的.。這據考證,唐代詩人杜甫的《秋雨嘆》中:"濁涇清渭何當分",大概是這則成語的雛形了。那么,現在還能不能在兩河交匯處見到清水濁水同流一河、互不相融的景觀呢?仍然是可以的。但是,當我們來到二河匯合的地方,看到的卻是渭水濁于涇水。許多專家親赴實地考察,看到的也是涇清渭濁的現象。《現代漢語詞典》因此將這一成語解釋為:"涇河水清,渭河水渾,涇河流入渭河時,清濁不混。"有人還就此撰文,認為是古人搞錯了,應該是涇清而渭濁。這到底是怎么回事?難道真的是古人錯了嗎?
實際上,從流經的地域來看,渭水自甘肅烏鼠山流經陜西入黃,流經的是關中平原、八百里秦川之地;而涇水全程流經的是黃土高原,是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區。就河水含沙量而言,應該是涇水大于渭水的。據統計,目前涇河平均每年向渭河輸送3.04億噸泥沙,平均含沙量為196公斤每立方米;在未納入涇河之前,渭河平均每年輸送泥沙1.78億噸,平均含沙量26.8公斤每立方米。從數字上看,還是涇濁渭清,尤其在枯水季節。但到了現代,由于渭河流域尤其是上游地區人類活動的原因,環境破壞嚴重,水土流失也同樣為一個重要問題。由于渭河流經地區土壤所含礦物成份的原因,當渭河含泥沙量達到每立方米10公斤時,水色便呈赤黃色了。從表面上看,涇渭分明的自然景觀仍然存在,但已是渭水水色深于涇水了。并不是古人搞錯了,這是后人人為對環境發生的影響,不能不引起重視。因為這一成語的緣故,每年來涇渭會合處看"涇渭分明"的人不少。
明亡后,崇禎的皇子們都何去何從了呢,他的最后一個兒子,在七十五歲的高齡,竟然仍然被清帝下令凌遲!
崇禎十七年,燕京易主,李自成所部自南城的廣安門入城,守軍或降或散。崇禎皇帝只好“御駕親征”,親自上馬持槍突圍,兵力是幾十個太監。誰知到了朝陽門,守將已降,閉門不納,向北轉走安定門,可太監們卻砍不開被鎖住的城門。崇禎皇帝只好無奈返回皇宮。此刻天色已明,朱由檢在前殿最后一次敲響鐘聲,這本是召集大臣早朝的鐘聲,而彼時卻是朱明王朝的最后喪鐘,此后于煤山自縊身亡。
而后京城先后被李自成、吳三桂和多爾袞所占,故明朝后裔經三輪沖擊,覆巢之下已無完卵,太子朱慈烺被吳三桂所劫,客死陜西,其余皇親貴胄命運也大抵相當。之后,清軍全面出擊,剿滅南明各王,四處追殺散落在各地的明室宗親。為斬草除根,清軍對于明朝皇室,哪怕是躲在天涯海角也要剿殺,南明永歷帝朱由榔都出了國境,一路跑到曼德勒,最后還是被弄回昆明絞死。清軍為追殺明朝皇室,不僅把國內掀翻了天,連跑到國外的都要“引渡”回來,卻忘了有句俗語叫“燈下黑”,看似最嚴密的地方,其實也是最易出現疏漏的地方。就在北京城內,清軍眼皮子底下,本文的主角,崇禎皇帝的第五子朱慈煥,成功開溜。而且這一逃就是整整64年,清朝都換了皇帝,吳三桂也“掛掉”多年,前朝皇子朱慈煥卻安然在鄉下喝著小酒過著開心日子,而且子孫滿堂……
朱慈煥(1633年—1708年),為明思宗崇禎皇帝朱由檢第五子,后封永王。甲申之變時,年十二,倉皇出奔,流離顛沛。與一位姓毛的將領逃到了河南,種了一年地。因為清政府清查“流賊”,姓毛的逃走,他只能一個人流浪,昨天錦衣玉食的皇子,今朝成了街頭丐童,朱慈煥卻也能四處覓食而生。十三歲到祖籍鳳陽,按理說,作為朱明龍興之地,鳳陽的搜查本該最嚴,可恰恰就在鳳陽,朱慈煥路遇貴人。他遇到一位姓王的前明老給事中,認出其身份,乃留在王家,改姓“王”,名士元。年十九時,王家突遭變故,朱慈煥再度流亡江湖。至一佛寺中削發為僧,偷生度日。
如果說朱慈煥就這么在青燈黃卷中了此殘生,倒也是興許又成為另一樁不解之謎。而他又往浙中,結識一個姓胡的余姚人,亦明官員后裔,后兩人談經論文后,這個人頗欽佩他的才學,勸他還俗,并將女兒嫁給她。從此朱慈煥以余姚王士元為名靠教私塾為生,一家人其樂融融。
朱慈煥就這樣平淡地過了幾十年,在這幾十年的時間里,南明覆滅、三藩之亂,甚至還有人假借其名聚眾反清,但這些都激不起這位浙江鄉下老人心中的漣漪,喚不起他的“雄心大志”。康熙四十四年,朱慈煥在寧波認識秀才張月懷,后來別人亦稱他張老先生。 不久,發現張行事不安分,居然發現這個張月懷假借他之名試圖起事,于是便帶家屬倉皇逃到湖州長興縣。 后風聲吃緊,寧波、鎮海都“一步一步挨查”,試圖起事的人被抓了十幾個。隨后朝廷追查日益緊迫,朱慈煥聞得東窗事發,妻女六人,均上吊自盡,三子一孫,均被捕收。再后來至康熙四十七年,官府逮捕康熙四十五年在大嵐山起事的浙東和尚張念一,并從其口中得悉慈煥的行蹤。四月,在先后逃亡64年后,朱慈煥在山東汶上縣躲避被捕,押解京師受審。
當時官員們對著老態龍鐘的朱慈煥拿不定主意,追了幾十年的“危險人物”其實早已成了無力老頭。審訊時,朱慈煥一下子就把清吏問住了,“況吾今七十五歲,血氣已衰,鬢發皆白,乃不作反于三藩叛亂之時,而反于清寧無事之日乎?且所謂謀反者,必占據城池,積草屯糧,招買軍馬,打造軍器,吾曾有一此乎”,大意就是我今年都已經七十五歲了,頭發都雪白了,況且在三藩之亂的時候都沒出來搗亂,現在這個時候還造反不是沒事找事嗎?況且謀反的人,必然占據城池,積蓄糧草,招兵買馬,大招兵器,我做到哪怕任何一項嗎?
不過清朝廷最終還是放心不下,九月,康熙朝五位大學士在審訊后結案由張廷玉書上奏稱:“王士元自認崇禎第四子,查崇禎第四子已于崇禎十四年身故,又遵旨傳喚明代老太監,俱不認識。王士元明系假冒,其父子俱應凌遲處死。”最終在逃亡60多年后,朱慈煥還是難逃清朝的手掌心。
【涇渭分明的意思】相關文章:
守歲的意思03-08
maintain的意思08-03
墟的意思09-13
胞的意思07-18
愛屋及烏的意思05-14
罄竹難書的意思05-09
賁的意思07-11
鄙的意思07-07
憔悴的意思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