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五夜望月說課稿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望月說課稿(精選3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說課稿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望月說課稿(精選3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望月說課稿1
一、說教材
《望月》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十冊第七單元的一篇優美的文章。這一單元的主題為“人與自然”,表達的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情感。本文融散文、詩歌、童話三個獨特的視角為一體,課文以月亮與人的關系為主線,用生動的筆調抒寫了“我”在甲板賞月時,聰明好學的小外甥和“我”比賽背誦寫月亮的詩句以及小外甥對月亮的獨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表現了甥舅二人對于大自然的熱愛。 這一課對于月文化含量的匯集,恰恰是激發學生愛月的情懷,引導學生積累“月景”的最好憑借。是對學生進行“讀中悟、悟中讀”的語文基本功訓練的好教材。
二、 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我確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讀課文。
2、品讀課文中描寫月光和小外甥獨特、充滿童趣幻想的句子,感受文本語句的語言美、形象美和意蘊美,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和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
3、通過朗讀訓練,激發學生主動積累詩句的興趣,展開幻想的翅膀,用童心來感受和反映世界。
教學重點、難點:指導學生體會欣賞描寫月光的句子和理解品析描寫小外甥對月亮獨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的句子。
三、教法、學法
結合新課標精神,與本文實際,主要采取情景教學法、朗讀法、表演法、探究法完成教學的任務,實現教學目標。
四、教學過程
㈠ 回憶激趣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已經在月光中走了一圈,課文中給你留下印象的是什么呢?(這一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人人有話可答,從而有成就感,激發了本課的學習興趣)
㈡情趣讀文 今天我們繼續走進作者,在那柔美的'月光下去用心傾聽他們甥舅二人的對話。在哪兒你感受到了什么呢?畫一畫寫一寫
(老師的語言渲染對學生的參與熱情有著直接的聯系,優美有目標性的導語更容易激起學生的興趣)請同學們在貝多芬的《月光曲》的伴奏下,有感情的通讀課文
1、第二自然段中,作者濃墨重彩,僅用了4句話,就把月下江景描述的美輪美奐。同學們都被這美好的月色所吸引。于是我因勢利導,運用探究法,設計問題,進一步引導探究月與“我”的關系:“那么,是什么樣的月亮把我叫醒了呢?”
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抓住“安詳”、“吐灑”、“晶瑩閃爍”、“鍍” “隱隱約約”、“黑色剪影”等詞來體會月光的清幽淡遠和朦朧、寧靜等特點。并用簡筆畫,配合文字說明與表達,孩子們在賞析的過程中充分感受月光之美,享受月光之美,這樣他們才懂得了是美麗的月把我叫醒了。月亮不僅叫醒了我的身體,還叫醒了我的心。我沐浴著這美麗的月色,陶醉在月的遐想中。此刻的情感該是多么的愉悅。學生們才真正明白了我與月的關系的密切,也更深刻感受了月亮的美好,大自然的美好。激發他們熱愛祖國,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㈢緊扣我與月的關系,我采用朗讀法和探究法,引導孩子們體會和探究月和小外甥關系密切。
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分角色誦讀課文。通過誦讀課文中關于月亮的詩句,使學生感受月亮的形象、意韻。讓學生充分理解,柔美的月光不僅把我叫醒了,也把小外甥叫醒了。從而理解使我們沉醉了的原因。
同時,我還要引導孩子們抓住小外甥與“我”的對話,引導他們體會小外甥的聰明好學和天真活潑。正是這種聰明好學,才能讓小外甥積累那么多有關的詩句,也正是這些有關月的優美的詩句,才能讓他沉醉。激發學生們強烈的學習愿望,培養他們善于積累、勤奮好學的品格。達到既教書,又育人的目的。
㈣在引導孩子們積累的基礎上,讓孩子們深入體會和探究月和與詩人關系密切。在品讀中感受“中國月文化之美”。
我先采用朗讀法,讓孩子們分別來扮演文中的“我”和活潑聰穎的“小外甥”,讓他們發揮想象,充分調動自己的詩句積累,盡情地根據自己的理解,調演繹古詩句中月的含義。讓學生通過描寫小外甥神情、語言等詞句,感受“小外甥”愛幻想、富有童真童趣的特點,這樣不僅激發學生主動積累詩句的興趣,而且使他們對中國傳統的月文化產生了積極探索的愿望,使孩子們從小就感受中國月文化的悠久和發展。
由此, 學生愛月的情感也就被激發出來了。他們就會更加熱愛我們祖國的文化,會為為傳承中華文化而努力學習。
㈤進行拓展延伸,啟發同學們對月的無限幻想,放飛學生的想象力。
老師真的很高興,那么,老師相信你們平時也一定積累不少詩句,那么你還知道有關月亮、山、水的詩句嗎?背給大家聽聽好嗎?
這一環節的設計旨在使學生參與主體的語文實踐與創造,把自己對月亮的感性認知、對文章情感的深切體驗以個性化的方式展現出來,同時也進一步固化自己的閱讀感受以及對月亮的理解,正所謂“月兒本無情,情在人心間。”
㈥總結全文,升華情感。
然后運用探究法,設計這樣的問題引導學生:又是一個童話故事!真特別!小外甥聰明活潑,愛幻想,他的天真活潑深深地感染了作者,也感染了我們每一個人。月光讓我們幻想,讓作者幻想,我們今天在這里望月,也一定讓我們幻想了,同學們想到了什么?想象,寫下來
(四)總結作業
課后收集描寫山水星月等詩句,比比誰積累的多,這一作業設計不僅是課外的延伸,也激發了學生積累的興趣,培養學生善于主動積累的習慣。
師總結: 自古以來,無數的文人、作家都喜歡月夜的幽靜、美麗。老師這兒有幾位作家寫月亮的段落,來同學們讀讀。課件出示段落。
1.把你喜歡的描寫月光的句子抄寫下來。
三、拓展延伸。
(1)在誦讀文本中關于月亮的詩句后,可引導學生主動去搜集描述大自然山、水、風、雨、春夏秋冬的詩句,培養濃厚的主動積累的興趣,并在班內開展一個古詩誦讀交流會。
(2)內化語言,背誦課文。
板書設計:24 望月
江上之月 詩中之月 想象之月
以心觀物,萬物皆有情
望月說課稿2
一、說教材
打開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五年級下冊第七組課文,一股素雅溫馨的自然風裹挾著夏雨新荷、鳥語花香,月光魚影撲面而來,青山秀水的詩情畫意,語文世界的奇妙和諧剎那間把我吸引了。
傾聽著大自然的聲音,領略著大自然的豐姿,在詩意文字的引領下,我們突然打開了一扇奇異獨特的大門,一直通向我們和大自然的心靈深處
《望月》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十冊第七單元中的一篇散文。全文以“望月”為聚焦點,雖形散卻神聚。其靜謐明雅的月色、清新俊逸的語言、深沉委婉的意境更給學生感受自然之美提供了一個自然、質樸的視角。月亮是美的,看到月亮,使人頓生憐愛之情。而“小外甥”奇妙的想象,則使文章頗添了幾分童話色彩,易于引起學生共鳴,便于啟發他們同樣用童心來感受和反映世界。作為本單元的主體文章,《望月》還能通過課外拓展的教學形式,獲得超越文本的意義建構,使學生在品讀、感悟中體會“月亮”所具有的獨特的中國文化內涵,并從中受到美的教育和人文精神的熏陶。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對高年級閱讀教學的相關要求,基于教材特點和學生認識水平,我將本課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定位為:
1、 品讀課文中描寫月光和小外甥獨特、充滿童趣幻想的句子,感受文本語句的語言美、形象美和意蘊美,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和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這是本課的教學重點。
2、 積累描寫月亮的詩句,領略詩詞意境,體會“月亮”所具有的獨特的中國文化內涵,同時培養學生搜集資料、處理信息的能力。這是本次教學中的難點。
三、說教學過程
1、在賞析體悟中感受“月光之美”。
首先,引導學生回顧課文內容,用一個字或詞來概括形容一下自己閱讀后的感受。(板書:美)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疏理文章的脈絡,以小標題的形式提煉出文章所蘊藏的三個因素的美。(板書:月光之美??古詩之美??想象之美)
(師:是啊,如水流淌的月色美,意味深遠的詩句美,文中小外甥新奇的想象也很美。如果說文中的美直接感染了讀者的話,課文中哪一句話寫出了在那樣的夜晚,“月光之美”和“古詩之美”曾經深深地打動了作者和他的小外甥呢?)
在這個環節,教師根據板書,因勢利導,讓學生找出文中的中心句,并且引導他們反復品讀,充分質疑,教師將有價值的問題強調凸顯出來:“月光”和“詩”既不是水,又不是酒,如何讓“我們”沐浴其間,又怎會使“我們”沉醉不已?
學生帶著這個問題自由朗讀課文的第1、2自然段,抓住重點詞語結合中心句讀出自己的體會,深入感受“月色之美”。
【設計意圖】在教學第一部分時,我主要著眼于朗讀的指導與訓練,通過“品讀析情法”、“感悟鑒賞”等教學方法,引領學生進入語境,同時鼓勵學生敢于表達自己個性化的閱讀體會。如從“吐灑”、“晶瑩閃爍”、“鍍”等詞可以體會到月光的淡遠、清幽,正如水一般澄澈;而“隱隱約約”、“黑色剪影”等詞寫出了月光的朦朧、寧靜等等。學生在賞析的過程中感受“月光之美”,培養了語感,提高了對文字的感悟能力。??
2、在拓展品讀中沐浴“古詩之美”。
(1)是啊!這明暗互襯、動靜相宜的景,這讓人動心動情的月光的美,如何不叫人沉醉呢?讓我們再來讀一讀這個中心句,想一想,應該通過朗讀強調哪些詞語?
(2)為什么在這句話中,“詩”這個詞要用逗號隔開呢?
(3)對啊!令我們“沉醉”的不僅是月光,還有什么?
(4)“誦明月之詞,歌窈窕文章”向來是歷代文人墨客的雅事。下面,就讓老師來扮演文中的“我”,同學們都是文中活潑聰穎的“小外甥”,我們還可以盡情發揮想象,充分調動自己的詩句積累,一起來再現當時“賽詩會”的情景,一起沐浴、沉醉在詩的情感和意境中去吧。
(5)配樂解說:你描繪的是明凈清雅的林中之月。
你展現的是大氣磅礴的.沙漠月升。
你勾勒了令人魂牽夢縈的故鄉之月……
或者:通過你的朗讀,我仿佛看到了詩人月下獨酌時孤寂的身影。
通過你的背誦,我似乎體會到了詩人在月夜快馬加鞭趕回故里的歡暢。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表達了詩人的愁緒與綿綿的思念。
(6)再次回到中心句(幻燈):看來,同學們都是充滿才氣的小詩人,對寫月亮的詩了解得還真不少,現在讓我們再回到這個中心句,經過剛才的“賽詩會”,你對這句有什么新的體會?你還能“品”出其它的意味嗎?
(7)小結:多美的意境啊!詩句因為月光多了一份靈動,月光卻因為詩句添了一份厚重。月光和詩互相融合,渾然一體。讓人沐浴其間,使人久久沉醉,不愿離去。
【設計意圖】在教學這一個環節時,我盡量通過學科間資源的整合,既增強了古詩詞欣賞的直觀性、情境性,又幫助學生調動主觀情感積極參與,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真正確立。在具體設計時,采用“想象感悟法”、“積累拓展法”等教學方法,通過“豐富朗讀形式,讀出韻味;渲染課堂氣氛,讀出情味。”和“激發學生想像,讀出意味;巧妙點撥引導,讀出余味。”等多種手段,使學生在立體化閱讀中還語文以畫面、還語文以意象,實現讀者與文本及作者深層次的交流對話,感受到了詩句“言有盡而意無窮”的特點。
3、在遷移創作中放飛“想象之美”。
指名讓學生分角色朗讀第三部分。讓學生通過描寫小外甥神情、語言等詞句,感受“小外甥”愛幻想、富有童真童趣的特點,并且說一說:“在‘小外甥’眼里,月亮像____________ 。”(幻燈),同時,以“在我的眼里,月亮像_____________ 。”(幻燈)這樣的說話練習作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聯想,進行遷移創作,通過編寫詩歌、畫畫,書法或創作童話的方法來具體地表現自己心中獨特的那個月亮。
【設計意圖】在學生的畫里,在學生的筆下,“獨特”的月亮代表著自己獨特的閱讀感受。本環節的設計旨在通過“扶放結合法”、“遷移運用法”,使學生參與主體的語文實踐與創造,把自己對月亮的感性認知、對文章情感的深切體驗以個性化的方式展現出來,同時也進一步固化自己的閱讀感受。
4、總結全文,升華情感。
在這節課的學習中,我們和作者與“小外甥”一道,沉醉在清幽曠遠的月光中,沉醉在意象深遠的古詩意境里,沉醉在充滿情趣的創造空間里。正所謂“月兒本無情。情在人心間。”人們眼中的月,實際上就是人們心中的月呀!希望同學們在以后的學習生活中,也能“以心觀萬物”,去體會“萬物皆有情”的奇妙和樂趣!
布置作業:(見附頁)
四、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 語文教學的目的是為了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考慮到閱讀教學的特點,在進行《望月》一課的教學預設時,我的理念是充分挖掘文本的情味、韻味和趣味,同時有效地整合各種教學資源,努力構建開放而充滿活力的語文教育體系。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引導學生在賞析體悟中感受“月光之美”、在拓展品讀中沐浴“古詩之美”, 在遷移創作中放飛“想象之美”,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和生命體驗,培養學生懂得欣賞美的情懷和學會表現美的能力。此外,通過品析研讀、語言積累、句式比較和想象寫話等多種語文實踐活動的綜合運用,學生還體會到語文學習的規律,在學習的過程中實現了由“感”而“悟”,由“積累”到“運用”,由“理解”到“創造”的層層深入,并從中感受語文學習的樂趣所在。
五、說板書設計
24、望月
月光之美
古詩之美“沉醉”
想象之美
六、說作業設計
☆學生自主選擇其中一項作業完成。
1、作業一:(閱讀以下描寫“月亮”的散文語段,積累并背誦。)
【語段一】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
——朱自清:《荷塘月色》
【語段二】“泰山月,是很美的。那空明澄碧的月色,令人想起潺潺的清泉。坐在泰山極頂的觀月亮峰上賞月,云淡風清,玉盞般的圓月亮,悄無聲息地懸在空中,那樣的清,那樣的靜,恰似一泓蓄滿瓊漿的晶亮亮的湖,恍如一伸手,就可以掬下一杯清冽的甘露呢。”
——沈世豪:《泰山一片月》
2、作業二:以《望雨》或《觀云》為題,寫一段話。
望月說課稿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編寫特點
A、《望月》是九年義務教育蘇教版六年制語文課本第十冊第六組的一篇精讀課文。第六組是由三篇課文一個“練習”和“習作”組成。
B、《望月》是一篇角度獨特,構思新穎的寫月的散文。課文以生動的筆調寫了“我”在甲板賞月時,聰明好學的小外甥和“我”比賽背誦寫月亮的詩句以及小外甥對月亮的獨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表現了甥舅二人對于大自然的熱愛。
2.教學目標的確定
A、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背誦課文。
B、聯系課文內容,理解文中描寫月光和小外甥對月亮產生“想象”的句子的意思。
C、通過朗讀訓練,激發學生主動積累詩句的興趣,展開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感受和反映世界。
3.教學重、難點的確定
指導學生體會欣賞描寫月光的句子和理解分析描寫小外甥對月亮獨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的句子。
4.課時安排
第一課時: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學會生字。學習課文第一段。
第二課時:學習課文第二、三段。指導背誦全文。
5.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錄音機、投影機、幻燈片。
二.教學思路
1.教學方法:
A、直觀教學法:運用多媒體、板畫創設情境,理解重點句。
B、朗讀體會法:通過抑揚頓挫,聲情并茂的朗讀,以及形式多樣的朗讀,幫助學生體會語言的優美。
2.學生學法:
培養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讓學生運用“讀、找、品、誦”的方法學習課文。
三.教學過程(第一課時)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播放宋祖英演唱的MTV—《望月》。通過視、聽效果,創設情境,把學生巧妙地引入課文,激發他們主動參與學習。
2.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A、帶著問題,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并提出自學要求。
a、讀通課文,自學生字、詞。
b、你能解決剛才提出的哪些問題。
c、對不理解的問題做上記號,以便討論。
B、檢查預習情況。
a、交流討論剛才提出的問題。
這一目的是讓學生學會提出問題,并通過自讀,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b、檢查生字自學情況。
c、學生自由朗讀喜歡的段落。通過讓學生自主選擇喜歡的內容,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C.理清文章的脈絡。
這一環節的設計,使學生初步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為學生主動學習打下基礎。
3.情境體驗,學習第一段。
A、出示一張“月光江景圖”幻燈片。
這是一幅什么景象?學生用自己的話描繪所看到月光下的美麗江景,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B、指名讀第一段,劃出描寫月光的句子,圖文對照,從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C、賞析比較:讀了這些描寫月光的句子,你最喜歡的是哪句呢?通過咬文嚼字,體會作者寫月光運用擬人手法,以及按江面—江兩岸的寫作順序。
D、你還能想象出月光下的江景圖是一幅什么樣的景象?通過想象,豐富學生的情感。
E、配樂朗讀,指導背誦。
4.作業
四.教學過程(第二課時)
1、學習課文第二段
A、自讀課文,想想這段寫了什么?
B、你的印象中小外甥是個怎樣的孩子?找一找,劃一劃書中的句子。
C、出示句子:小外甥聰明好學,愛幻想,和他交談是一件很愉快的事。
D、你是從課文哪些地方讀懂的呢?
E、分角色朗讀*5—11,并理解詩句的意思。
通過配樂朗讀,注意讀出不同的語氣,體現孩子的天真、好學。
F、指導讀詩,并背誦。
G、教師口述,引入情境。
詩句是美妙的,月光是美妙的,它們滋潤我們的“心田”,使我們無比舒暢。
a、出示句子:
詩和月光一起,沐浴著我們,使我們沉醉在清幽曠遠的氣氛中。
b、反復有感情地朗讀句子。
H、聯系生活,積累詩句。
你還能背出哪些描寫月亮的詩句?山的詩句或水的詩句嗎?
過渡:小外甥的愛幻想表現在哪?讓我們繼續學課文。
2、學習課文第三段
A、請人讀
B、四人學習小組討論:小外甥的愛幻想你是從哪兒讀懂?他的想象怎樣?自由讀、指名讀,通過合作學習,使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得以發展,提高充分體現資源共享的原則。
C、繼續讀課文,作者除了從小外甥的語言中看出他愛幻想,你還從其它地方讀出了什么?讓學生有感情讀小外甥說話時動作,神情的句子,并細細品味。
D、分角色朗讀。
E、齊讀第三段。
過渡:在小外甥的感染下,作者也情不自禁地展開了幻想。(你們想不想隨作者一起去幻想?閉上眼睛。)
3、學習課文第四段
A、引導學生想象。
B、引導學生把幻想的東西說出來。
【望月說課稿】相關文章:
望月說課稿05-30
《望月》說課稿09-09
蘇教版望月說課稿范文07-15
《望月》優秀的說課稿范文09-17
《望月》說課稿9篇09-10
《望月懷遠》優秀說課稿08-14
十五夜望月說課稿05-22
《望月》說課稿(精選5篇)10-31
《望月》優秀說課稿(通用5篇)08-10
張九齡《望月懷遠》說課稿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