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謁金門·春半原文翻譯及賞析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謁金門·春半》原文翻譯及賞析
《謁金門·春半》通篇語言含蓄,意象鮮明,哀婉細膩,愁思無限,給人以無窮的回味。下面是《謁金門·春半》原文翻譯及賞析,歡迎參考!
謁金門·春半
朝代:宋代
作者:朱淑真
原文:
春已半。觸目此情無限。十二闌干閑倚遍。愁來天不管。
好是風和日暖。輸與鶯鶯燕燕。滿院落花簾不卷。斷腸芳草遠。
譯文
春光已匆匆過去了一半,目光所及,繁花凋落,春天將要逝去。整日斜倚欄桿,徘徊眺望,傷春逝去的愁怨,襲上心頭,天也無法幫助擺脫。風和日暖,在這么好的春光,獨自倚靠斜欄旁,還不如那雙雙對對的鶯燕。院里落滿了殘花,垂下幕簾呆在屋里,不忍看到春天逝去的景象。芳草漫漫到天邊,思戀的人遠在天邊處,令人悲腸欲斷。
注釋
春已半:化用李煜《清平月》中:“別來春半,觸目愁腸斷。”
十二闌干:指十二曲欄桿。語出李商隱《碧城三首》中的“碧城十二曲闌干”。
輸與:比不上、不如。
芳草:在古代詩詞中,多象征所思念的人。
賞析
這是一首寫春愁閨怨的詞。
在這首詞中作者抒發因所嫁非偶爾婚后日日思念意中人卻無法相見的痛苦之情。開端兩句:“春已半,觸目此情無限”,通過女主人公的視覺和對暮春景象的感受,道出了她的無限傷感之情。“此情”究竟指的是什么?這里并未明說,從詞的下文及作者婚事不遂意來看,是思佳偶不得,精神孤獨苦悶;是惜春傷懷,嘆年華消逝。“無限”二字,有兩層意思:一是說明作者此時憂郁心情的濃重,大好春色處處都觸發她的憂思;二是表明作者的隱憂永無消除之日,有如“一江春水向東流”之勢。
接著,作者用行為描寫形象地表現了她的愁緒:“十二闌干閑倚遍,愁來天不管。”古詞曾有“倚遍闌干十二樓”之句與此近似。此句寫女主人公愁懷難遣、百無聊賴、無所棲息的情態。“遍”字,寫出呆留時間之長。“閑”字,看來顯得輕松,實則用意深重,這正表現了作者終日無逅、時時被愁情困鎖不得稍脫的心境。她因無法排遣愁緒,只得發出“愁來天不管”的怨恨。此句寫得新穎奇特,天,本無知覺,無感情,不管人事。而她卻責怪天不管她的憂愁,這是因憂傷至極而發出的怨恨,是自哀自憐的絕望心聲。
剝削階級社會的女子不能自主自己的婚事,常常怨天尤人。《詩·鄘風·柏舟》的“母也天只!不諒人只!”寫的是一個女子愛上一個青年,她的母親卻強迫她給另一個人,她誓死不肯,呼娘喚天,希望能諒察她的心。朱淑真心中雖也有戀人,但她卻不能違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得不嫁給一個庸俗之徒,故她痛苦的感情比《柏舟》中那個女子更強烈、更深沉。
過片,具體寫對自然景物的感喟:“好是風和日暖,輸與鶯鶯燕燕。”大好春光,風和日暖,本應為成雙佳人享受,可是自己因孤寂憂傷而無心賞玩,全都白白地送給了鶯燕,這既表現出對鶯燕的羨妒,又反映了現實的殘酷無情。說得何等凄苦!鶯鶯、燕燕,雙字疊用,并非是為了湊成雙數,而是暗示它們成雙成對,以反襯自己單身只影,人不如鳥,委婉曲折地表現孤棲之情,含蓄而深邃。作者在詩集《恨春五首》之二里寫道:“鶯鶯燕燕休相笑,試與單棲各自知!”造語雖異,立意卻同。
末兩句進一步表現作者的情思:“滿院落花簾不卷,斷腸芳草遠。”它不但與開頭兩句相照應,而且隱曲地透露了她愁怨的根源。她在詩中說:“故人何處草空碧,撩亂寸心天一涯。”(《暮春有感》)“斷腸芳草連天碧,春不歸來夢不通。”(《晚春有感》)由相比可知,她所思念的人在漫天芳草的遠方,相思而又不得相聚,故為之“斷腸”。全詞至此結束,言有盡而意無窮,讀來情思繾綣,蕩氣回腸,在讀者腦海里留下一個凝眸遠方、憂傷不能自己的思婦形象。這與晏殊的“當時輕別意中人,山長水遠知何處”(《踏莎行》)、李清照的“人何處,連天芳草,望斷歸來路”(《點絳唇》),詞意相同,但朱淑真寫得隱晦,而晏、李說得明朗,敢直言“意中人”、“人何處”,這是因為晏殊不受封建禮教的束縛,李清照思念丈夫為人情所不能非議,故他們沒有顧忌。而朱淑真婚后思念情人則被視為非法,故難以明言。
古詩簡介
《謁金門·春半》是南宋詩人朱淑真創作的一首寫閨中春愁的小詞。上片寫仲春時節,眼前景色,觸目生愁。雖“十二欄干倚遍”,也無法排遣春愁。下片寫閨中人在這風和日暖的大好春光中,想起了自己所懷念的人,不禁愁緒萬端,感到還不如成雙成對的鳥兒,因此不愿再看見滿院落花和斷腸芳草。通篇哀婉細膩,愁思無限。
創作背景
朱淑真雖家世顯赫,卻因所嫁非偶,婚后日夜思念意中人,卻無法相見。在這般痛苦的心境下,她創作了《謁金門春半》,借詞抒發內心的孤寂、哀怨以及對理想愛情的深切渴望 。
字詞釋義
謁金門:原是唐教坊曲,后成為詞牌名,雙調,押仄韻,共四十五字 。像馮延巳的《謁金門風乍起》、李好古的《謁金門花過雨》等,都是以此詞牌創作的佳作 。
春已半:點明時令,春天已過去一半。此句化用李煜《清平樂》中 “別來春半,觸目愁腸斷” 。
此情無限:這里的 “此情” 指的是詞人觸景生情所產生的無盡愁情 。
十二闌干:“十二” 為虛指,形容欄桿數量多,曲折回環。源自李商隱《碧城三首》里的 “碧城十二曲闌干” 。
閑倚遍:詞人百無聊賴,將曲折的欄桿來回倚靠了個遍,以此排遣內心愁緒 。
輸與:意為比不上、不如 。
落花:飄落的花瓣,既象征春天的流逝,也暗示詞人青春年華的漸漸消逝 。
簾不卷:表明詞人因滿心憂愁,無心卷簾欣賞外面的景色,因為滿院落花只會徒增傷感 。
芳草:在古代詩詞里,常用來比喻美好的事物,此處象征離恨,也暗示詞人對遠方親人或戀人的思念 。
情感主旨
這是一首閨怨詞,詞人借春日之景,抒發了自己婚姻不幸、孤獨寂寞的愁苦,以及對遠方意中人的深切思念 。上片開篇點明時令,春已過半,引發詞人無限愁情,“十二闌干閑倚遍,愁來天不管” 生動展現出詞人排遣愁緒卻不得的無奈與凄涼 。下片以樂景寫哀情,“好是風和日暖,輸與鶯鶯燕燕”,在美好的春日里,詞人卻因孤獨而羨慕鶯燕的成雙成對;“滿院落花簾不卷,斷腸芳草遠”,暮春落花與遠方芳草,進一步烘托出詞人內心的傷感與對遠方之人的思念 。
藝術特色
情感細膩真摯:詞人把傷春之情與自身的孤獨寂寞、對遠方之人的思念緊密融合。如 “愁來天不管” 直白地傾訴愁緒無人理解、無人分擔的無奈;“輸與鶯鶯燕燕” 則委婉含蓄地表達出對自身孤獨處境的哀怨,情感層層推進,極具感染力 。
表現手法多樣:
動作描寫:上闋中 “十二闌干閑倚遍”,通過這一動作,將詞人百無聊賴、寂寞愁苦的狀態展現得淋漓盡致 。
對比襯托:下闋 “好是風和日暖,輸與鶯鶯燕燕”,把春日的美好與自身的孤獨相對比,以鶯燕的歡快自由襯托詞人的愁苦,突出了詞人內心的孤獨與哀怨 。
借景抒情:“滿院落花”“斷腸芳草遠” 等景象,營造出凄美、哀愁的氛圍,情景交融,意境深遠 。
語言清新自然:詞人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將內心的情感與眼前的景色描繪得生動細致。如 “春已半,觸目此情無限”,簡潔直白地表達出對春景的感受,卻又韻味無窮,彰顯了朱淑真獨特的語言藝術風格 。
【《謁金門·春半》原文翻譯及賞析】相關文章:
謁金門·春半原文翻譯及賞析03-17
謁金門·春半原文翻譯及賞析1篇[熱]03-17
【優】謁金門·春半原文翻譯及賞析2篇10-26
謁金門·春半05-28
(經典)謁金門·春半05-29
謁金門原文及賞析05-28
謁金門·風乍起原文翻譯賞析08-15
《謁金門·風乍起》原文及翻譯、賞析12-02
《謁金門·風乍起》原文及翻譯賞析06-21
謁金門·風乍起原文翻譯及賞析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