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四平美麗鄉村觀后感(精選10篇)
看完一部經典作品以后,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吧,觀后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于議論范疇,但寫法不同于一般議論文,因為它必須是在觀看后的基礎上發感想。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四平美麗鄉村觀后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四平美麗鄉村觀后感 1
一棵棵金葉榆在整齊的院墻外搖曳生姿,一條條硬化的排水溝為寬敞的水泥路保駕護航,一排排新栽的碗口粗的楊樹苗在風中傲然挺立,一個個印有美麗新村字樣的大門守護著鄉村的幸福生活……這樣的美麗景色在鐵西區平西鄉不是一村一院,而是綿延11.8公里,惠及家家戶戶。
改善生活環境
“以前養牛,牛糞拉到田里,就是肥料。現在田里大多用化肥,牛糞就越堆越高,再加上垃圾,一到夏天,臭氣熏天。要不是美麗鄉村建設,我們還得天天被臭味熏著……”鐵西區平西鄉任家村68歲的村民張春香說。
農村環境問題是百姓期待解決的,也是鐵西區在美麗鄉村建設中重點推進工作之一。美麗鄉村建設之初,鐵西區領導班子根據市委、市政府建設美麗鄉村的文件精神,結合所轄平西鄉的實際情況進行多次調研,結論是:“如果農民的收入指標提高了,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還是傳統落后的,就不是美麗鄉村。要根據美麗鄉村的標準,本著少花錢多辦事的原則,在平西鄉實施改善農民生活環境配套改造提升工程,統籌解決平西鄉路面、廁所、飲水、垃圾等問題,把好事辦實、實事辦好,來一場鄉村環境和居民生活方式的大變革。”
鐵西區農村面貌改造提升由此提上日程。那么,如何變革呢?
西八大村是一個成功的范例。記者步入西八大村,看見大約有5米高的帶有“西八大村”字樣的'村碑矗立在村口,主道平坦寬闊,紅墻藍蓋的房屋鱗次櫛比,紅帽藍帶白底的仿古墻白皙潔凈。鄉路水泥硬化,整齊的排水溝邊彩磚鋪地,種滿花樹。村黨支部書記錢玉山說,村里已經修建水泥路“屯屯通”達到了100%,砂石路“戶戶通”達到90%。新修了村部,完善了一站式服務大廳,配備了電腦、電話、電視等硬件設施。“我們村環境基礎比較差,從5月份開始施工,10月份完工,現在整個村子大變樣了。”
記者從鐵西區農林水利局了解到,鐵西區先后投入資金1500萬元用于新農村建設。平西鄉18個村全部實現水泥路面“村村通”。籌措資金修建砂石路面96公里,使95個屯實現了砂石路“屯屯通”,基本實現了砂石路“戶戶通”;重點路段維修、新建水泥結構路邊溝45公里;主要村路兩側安裝水泥擋板20公里;修建4處垃圾中轉站和16個垃圾場;新建4個休閑文化廣場;完成農村飲水工程34項,解決了2萬多名村民的安全飲水問題;修建210個沼氣池;修建2800個標準化公共廁所;全鄉累計植樹造林3500畝,基本實現了綠化全覆蓋。在今年年底前,平西鄉18個村都將完成“五清十建三化”工作。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鐵西區在農村面貌改造提升中,重在整理改造,不大拆大建,不搞“一刀切”,不照搬城市建設模式,不破壞生態環境。
解決資金難題
農村環境整治最現實的困難是資金。
鐵西區的辦法是以獎代補,對積極性高、干得好的村子實行重點獎補。資金主要從三方面籌措:其一,整合涉農資源,統籌“一事一議”獎補,新農村建設、農村土地整理等有關項目資金,集中用于農村面貌改造提升相關建設上。其二,用好用足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規定此項收益的80%用于所在村莊的改造提升。其三,落實包保責任,鼓勵企業和社會力量資助美麗鄉村建設行動。區級領導多次帶隊,組織幫扶部門工作人員深入到村屯,指導和協調美麗鄉村建設的具體事宜。目前,包保領導和包保部門、幫扶單位、社會力量已協調解決資金、物資等668萬元,為鐵西區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做出了積極貢獻。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在鐵西區節省美麗鄉村建設開支中,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村里統一規劃好,告訴村民誰愿意改造自家庭院,村里免費提供水泥。結果,大部分村民都樂意干,自己動手,積極性可高了。”平西鄉團山子村支部書記畢學軍說。團山子村今年把建設的重點放在統一院墻上,一延長米的院墻大概需要90元左右,村里承擔70%,村民承擔30%。舊墻拆除下來的磚瓦、石塊,全部用來鋪設小街小巷。群眾自己動手改造,粉刷墻壁,節省一半以上的施工成本。村民自己動手搞好庭院、門前衛生,累計出義務工500余人,植樹栽花5000多棵,清理垃圾100多車。
真可謂:村莊是我家,整治靠大家。大家齊動手,不用把錢花。
建立長效機制
短短幾個月,平西鄉原來的先進村村容村貌又有了大幅提升,后進村環境有了根本性改觀。那么如何形成長效機制呢?
平西鄉的黨支部書記趙剛介紹說,作為鐵西區唯一的鄉鎮,在區領導的高度重視下,美麗鄉村建設取得了階段性成果。為了把來之不易的建設成果保護好,區里成立了美麗鄉村建設督查組,對環境臟、亂、差的村,下達通知書限期整改,對建設效果好的,年終給予表彰;鄉里成立了農村環境管理辦公室,對全鄉的垃圾推行“村收集分類、鄉轉運、區處理”模式,實現農村垃圾規范化處理全覆蓋;村里聘請了護林員,對全鄉新栽植的15000株樹木進行管護;各村屯配備了保潔員,對村里的公共垃圾進行及時清運。
鐵西區美麗鄉村建設成果緣于區領導的高度重視,鄉黨委的嚴格落實,村干部實干作風。同時,鐵西區的農村面貌改造提升實踐也說明,只要轉變工作方式,多想辦法,調動農民積極性,美麗鄉村離我們并不遠。
四平美麗鄉村觀后感 2
《四平美麗鄉村》不僅是一次視覺上的盛宴,更是一次心靈之旅。影片中展現的四平鄉村風光旖旎、四季分明,從春日里萬物復蘇到夏日綠意盎然,再到秋風送爽時金黃一片,最后冬雪覆蓋下銀裝素裹,每一幀畫面都仿佛在訴說著大自然最原始而又純粹的美好。但更讓我感動的是,在這美麗背后所蘊含著的人文精神。當地村民淳樸善良、勤勞勇敢,他們用自己的雙手創造了這片土地上的.一切奇跡。
無論是傳承千年的農耕文化還是與時俱進的新農村建設思路,都在這里得到了完美的體現。通過這部作品,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并為祖國大地上每一個正在發生著變化的小村莊感到驕傲和自豪。
四平美麗鄉村觀后感 3
隨著國家對農業農村現代化支持力度不斷加大,《四平美麗鄉村》向我們展示了科技如何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之一。節目中介紹了許多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改造傳統農業的成功案例,比如智能溫室大棚、無人機噴灑農藥等技術的應用大大提高了農作物產量與質量;同時,電子商務平臺也為農產品銷售開辟了新渠道,讓優質土特產能夠更快捷地進入城市市場。
此外,我還注意到當地政府也非常重視教育事業的'發展,通過建設數字圖書館等方式豐富孩子們的精神世界,培養未來鄉村發展的接班人。這一切都表明,在新時代背景下,科學技術已經成為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不可或缺的因素。相信隨著時間推移,會有越來越多像四平這樣美麗而又充滿活力的新農村涌現出來,共同描繪出一幅幅更加燦爛輝煌的鄉村振興畫卷。
四平美麗鄉村觀后感 4
漫步于四平市鐵西區平西鄉的鄉間小道,金葉榆在院墻外搖曳生姿,水泥路兩側的排水溝整齊劃一,紅墻藍蓋的房屋鱗次櫛比。這里的“美麗鄉村”建設并非簡單的環境整治,而是一場從基礎設施到生活方式的系統性變革。西八大村村碑高聳,主道平坦寬闊,5米高的'村碑上鐫刻著“鄉村振興”的誓言,而村內“屯屯通”水泥路覆蓋率達100%,砂石路“戶戶通”達90%,徹底解決了村民出行難題。
更令人觸動的是,這場變革的“成本密碼”。平西鄉通過“政府引導+村民自治”模式,以獎代補激發內生動力:村民自拆舊磚鋪設小巷,義務出工植樹栽花,累計節省施工成本超50%。正如團山子村支部書記畢學軍所言:“村莊是我家,整治靠大家。”這種“共建共享”的理念,讓美麗鄉村建設從“政府包辦”轉向“全民參與”,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可持續的范本。
四平美麗鄉村觀后感 5
在雙遼市臥龍泉村,紅高粱與黃水稻交織成豐收的畫卷,而一江山島戰役紀念館則將紅色記憶鐫刻進這片土地。國慶期間,游客帶著孩子在此接受愛國主義教育,戰斗機、坦克等成為生動的歷史教材。這種“紅綠融合”的模式,讓鄉村旅游突破了單一的自然景觀局限,賦予其更深層的.文化內涵。
雙遼市百祿村的實踐更具啟示意義:通過打造“樂活小鎮”,將兒童樂園、垂釣園與紅色研學基地結合,吸引30余家農戶參與經營,村集體經濟年增收超百萬元。更值得關注的是,塔子溝村依托塔子山紅色教育基地,搭建電商直播平臺,讓農產品搭上“數字快車”,實現“站點變網點、產品變商品”的轉型。紅色文化與綠色產業的深度融合,正成為四平鄉村振興的新引擎。
四平美麗鄉村觀后感 6
梨樹縣蔡家鎮的柳條邊文化墻,以600余幅壁畫重現清朝封界線歷史,成為村民共同的精神地標。這種對鄉土文化的挖掘與傳承,正是四平生態治理的深層邏輯——從“環境美”到“人文美”的升華。在協力村,曾堆滿柴草的院子如今種滿玉米,村支書劉海濤帶領村民修建10條水泥路、1.1萬延長米排水溝,徹底改變了“見不到鮮花綠樹,多的是野蒿子”的`舊貌。
更令人驚嘆的是“廁所革命”的推進。村民朱云德家的廁所里,熱水器、浴霸、水沖坐便一應俱全,徹底告別了“冬天怕摔跟頭、夏天難忍異味”的困擾。這種從“面子”到“里子”的改造,讓美麗鄉村建設真正惠及民生。數據顯示,四平市累計新建無害化廁所300個,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98.9%,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1.9個百分點。
四平美麗鄉村觀后感 7
梨樹縣八里廟村的實踐,為鄉村振興提供了“產業興農”的'鮮活案例。該村通過“家庭農場+生態農場”模式,發展綠色蔬菜大棚730棟,種植16個菜系、31個品種,產品遠銷省內外,成為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村支書高華的規劃更具前瞻性:“還要扶持畜牧業和運輸業,拓寬致富渠道。”
雙遼市福村的梅花鹿養殖產業則展現了特色農業的潛力。全村養殖梅花鹿5000余只,建成集鹿產品與農貿銷售為一體的交易中心,實現自產自銷。而伊通滿族自治縣建國村的“光伏農業園區”更顯創新:100公頃光伏板下種植耐陰作物,形成“上可發電、下可種植”的立體模式,年增收超千萬元。這些案例證明,鄉村振興的核心在于“產業賦能”,唯有讓農民腰包鼓起來,美麗鄉村才能持久煥發生機。
四平美麗鄉村觀后感 8
在鐵東區石嶺鎮塔子溝村,“干凈人家”評選活動成為鄉風文明建設的抓手。81歲的閆國真老人每日擦拭門前的“干凈人家”牌匾,這種“爭當先進”的意識已深入人心。村文化長廊的墻壁上,新舊二十四孝、古代圣賢故事以繪畫形式呈現,讓村民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傳統美德熏陶。
更值得關注的是“志愿團隊”的作用。全市60個“美麗鄉村志愿團”活躍在田間地頭,義務傳播環保理念、指導垃圾分類。哈福村73歲的劉鳳賢老人,精心收集“十里香”花種,來年再種,讓花香彌漫整個村莊。這種“以文化人、以德潤心”的實踐,讓美麗鄉村不僅“形美”,更“神美”。正如農業農村部專家點評:“清新整潔是鄉愁的底色,歷史積淀是心靈的.歸宿。”四平的探索,正為全國鄉村振興提供“形神兼備”的解決方案。
四平美麗鄉村觀后感 9
周末,我有幸隨家人一起參觀了被譽為“東北小江南”的四平市某美麗鄉村示范點。這里不僅風景優美、環境宜人,而且村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顯著提高,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進入村莊的第一眼,就被那干凈整潔的道路所吸引。兩旁種滿了各種花草樹木,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花香,讓人感到心曠神怡。更令人驚喜的是,每家每戶門前都設有統一規格的垃圾分類箱,村民們自覺地將垃圾進行分類投放,整個村子看不到一處亂扔垃圾的現象。這充分體現了當地政府對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視以及村民們良好的環保意識。
在與當地居民交流過程中了解到,近年來,在政府的.支持下,該村大力發展鄉村旅游產業,通過舉辦各類民俗文化活動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觀光體驗。同時,還鼓勵和支持農戶發展特色農業種植和養殖業,增加了農民收入來源。如今,許多外出務工的年輕人也開始返鄉創業,帶動了家鄉經濟的發展。
此外,我還注意到村里建有完善的公共服務設施,如圖書館、健身房等,為村民提供了豐富的精神食糧。孩子們可以在安全舒適的環境中學習成長;老年人則能在閑暇之余享受晚年生活。這一切都讓我深刻感受到國家對于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決心與成效。
此次參觀經歷讓我對新時代下的中國農村有了全新的認識。它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貧困落后之地,而是充滿了生機與活力的美好家園。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隨著更多政策的落實和技術的進步,我們的鄉村將會變得更加美麗富饒!
四平美麗鄉村觀后感 10
初夏時節,陽光明媚而不炙熱,正是出游的好時候。懷著對自然美景的向往,我和幾位朋友來到了位于吉林省四平市的一處美麗鄉村——一個集生態旅游、休閑度假于一體的新型農村社區。這里不僅保留了濃厚的地方特色,同時也融入了許多現代化元素,展現出了一幅和諧共生的美好畫卷。
剛踏入這片土地,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連綿起伏的山巒與清澈見底的小溪。沿途可見到成片金黃的麥田以及綠油油的蔬菜基地,空氣中彌漫著泥土的氣息,令人心情舒暢。最讓人贊嘆不已的是這里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做得非常到位,無論是道路兩側還是河流兩岸,都被精心打理得井井有條,隨處可見的綠色植被讓整個村莊顯得格外生機勃勃。
除了自然風光外,該美麗鄉村還特別注重文化傳承與發展。村口矗立著一座古色古香的牌坊,上面雕刻著精美的.圖案,講述著這個地方悠久的歷史故事。走進村內,可以看到許多保存完好的老宅院落,它們經過修繕改造后既保留了原有風貌又增添了現代居住功能,成為了吸引游客的一大亮點。此外,村民們還會定期組織各種傳統節慶活動,如端午龍舟賽、中秋賞月晚會等,讓外來訪客能夠近距離感受當地豐富多彩的文化習俗。
在經濟發展方面,該美麗鄉村同樣表現不俗。依托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優勢,當地大力推廣綠色有機農產品種植,并通過電商平臺將其銷往全國各地甚至海外,有效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與此同時,旅游業也成為推動區域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之一。不少民宿、農家樂紛紛興起,為游客提供溫馨舒適的住宿條件的同時也為本地居民創造了更多就業機會。
這次參觀之旅讓我深刻體會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當人們學會與自然和諧共處時,不僅能夠享受到更加美好的生活環境,還能從中獲得實實在在的利益。希望未來能夠有越來越多像這樣的美麗鄉村涌現出來,共同譜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篇章!
【四平美麗鄉村觀后感】相關文章:
美麗的鄉村06-10
(經典)美麗的鄉村作文01-03
鄉村的美麗景色06-27
美麗鄉村作文04-23
美麗的鄉村作文11-28
美麗的鄉村生活作文[經典]09-05
美麗的鄉村生活作文07-09
美麗的鄉村景色作文05-14
(精品)美麗的鄉村作文05-04
美麗的鄉村優秀作文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