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新課程,就像一縷春風,給教育帶來了春天,芳草青青,花紅柳綠,語文教師也同樣感到清新空氣的撲面而來,新課程在為語文教師開創新天地的同時,也給語文教師的教學提出挑戰,如何突破傳統的教學瓶頸,活躍教學的課堂氣氛,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是擺在每一個執教者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在此,筆者根據近23年的教學經驗,談一下自己的心得體會。
一、智慧創設,營造氛圍,讓學生享受快樂
我國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好之、樂之,就是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高漲,求知欲望強烈,以學為樂。蘇聯教育家也說過:“教育的第一條件就是快樂。”可見,快樂能保證一個人學習的過程中充滿激情,這也是新課程的一個最基本的理念,就是盡所能的讓每一個學生在快樂教學情境中享受學習的快樂。那么,在新課程理念下就需要教師去指揮創設愉快的氛圍,讓學生享受快樂。
1、讓課堂充滿情趣。
興趣是一個人前進的驅動力,是永不枯竭的動力源。先有興趣,后有熱情。要把一堂課上得“學生全神貫注、面帶滿意的笑容、津津有味、躍躍欲試”,使課堂成為學生學習的樂園,教師得改進教學活動,使課堂過程充滿情趣和動力。課堂教學要想達到激發學生主動思維,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的目的,教師首先要洞察每個學生在課堂上的反映。如果課堂上有學生有小動作、開小差,那一定是教師給了他偷懶的機會。每堂課,每位學生都有45分鐘學習的權利,每一位教師都應該給他們45分鐘的收獲。要想做到課堂上不浪費任何一個學生的時間,教師除了必須在課前作好備課這一環節的工作外,在課堂上必須留意每個學生的每一個動作和表情,只有這樣他才能知道學生是否在全神貫注。只有保證學生是在做與課堂有關的活動和反應,才能順利地保質保量地完成學習任務。為此,語文學習應當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實踐,注重激勵學生自得、自悟;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發現,在實踐中學,在合作中學,在探究、質疑、問難中學,應當是語文教師的首要職責。
所以,在教學實踐中,我一直致力于營造開放、合作、探究的教學氛圍,還課堂于學生。一般情況下,我將課堂結構設計如下:先是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文本進行思考,懂得發現問題、并提出問題;然后針對同學提出的問題,全班齊思考,齊討論,共同來解決問題;最后是通過個人的體驗與感悟,能對課文內容提出與眾不同的、新穎的、科學的見解,以期達到“語文學習是把思想、語言、文字三項一起訓練,使之相輔相成,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葉圣陶語)的目的。當然,在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時,我十分注重以下幾個方面的調控:一是進課堂之前整理好自己的儀容,調整好自己的心態,精神飽滿、情緒振作地走進教室,使學生望之而精神一振,端坐靜盼,從而奠定一堂課的成功基礎;二是講課時,盡可能地縮小與學生之間的空間距離,最大程度地和每一個學生發生心理上的溝通,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并使學生從心理上感到他們每一個人對我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為師生進一步接觸創造有利條件;三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充分尊重學生,給學生以安全感和成就感,學生答題正確時,加以鼓勵;出現錯誤時,給予指導,思維受阻時,善于啟發誘導,從而促使學生獲得成功,使之體驗到學習的快樂和成功。
譬如在教學《皇帝的新裝》這篇童話時,我采用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的方式,課前安排學生認真閱讀課文,并提出具體要求:將這篇童話故事改變成適合表演的劇本;根據自己的想象,對課文進行大膽的改變,可在不違背原意的基礎上增加或刪除部分內容;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一個扮演的角色,并將人物性格特點盡情展現出來;充分考慮人物的特點,設計表演時的表情、語態、動作;進行小組合作。為了能夠準確把握人物的性格特點,學生們反復閱讀課文,討論有爭議的內容,并找老師求證,高質量地達到了設定的教學目的;為了表演好節目,小組同學人人主動、熱心地參與討論、改編和排練,提出改進意見,收到了合作學習的高效。這就使課堂教學成為“生疑-質疑-釋疑-激疑”環環相扣的過程,從而保護了學生學習語文的鮮活性、求知的進取性和思維的活躍性,使語文課堂教學高潮迭起,成效最大。而作為教師的我,卻在課堂上充當了一個欣賞者、評價者的角色,起到穿針引線、推波助瀾的作用。
通過這樣開放、合作、探究式的教與學,學生們既體驗到了語文學習的樂趣,學會了怎樣學語文,也體驗到了主動學習后成功的喜悅,為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確立了保障。
2、讓課堂充滿激勵
激勵語言猶如一束燦爛的陽光照耀著我們的語文課堂。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鼓勵中,那么他就學會了自信。所以,在教學中要以表揚激勵為主,真正達到激勵教學的目的,使學生保持學習的激情。激勵語言又猶如催人奮進的號角,能鼓舞人心,增強自信。但過去,我們的教育多是批評的教育,使師生關系緊張,使學生對學習失去興趣。而現在的教育是激勵的教育。美國文學巨匠馬克吐溫說:“別人一句贊美的話都能讓我開心了兩個月。”對于一個大人來說,別人的一句贊美的話語都能讓他欣喜許久,名人尚且如此,更何況是孩子呢?因此,為了使學生永保學習的激情和具有一定的信心,我們要遵循以下幾個策略。①靈活創設激勵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熱情,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②要注重民主激勵原則,蹲下來和學生溝通,使學生大膽參與學習。③靈活的運用激勵,尊重學生的人格,使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和感受到信心十足。從而激發學生繼續努力奮斗。如:你的想法真好,為大家開了一個好頭、你朗讀文章真有感情,假如再把聲音放大一些會更好、很棒、你真行……如在課前三分鐘的古詩詞誦讀之后、在課堂朗讀課文之后,我總是先讓學生談談自己朗讀的效果如何、優劣在哪里、還有哪些方面是需要改進的,然后再讓其他同學進一步的評議,最后再由我做總結性歸納補充。學生在這種廣泛的交流中取長補短、學習他人、認識自我并不斷改進自我。再如,在作文教學中,可進行習作互評、互改、組內評議、集體點評等活動,都旨在以學生激勵為評價主體,通過學生互評互議,構建各抒己見、張揚個性的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以達到激發學習的積極性和提高學生自信心的作用。
當然,激勵性評價也要適時、適度:當一個學生盡其所能地解答了一道疑難的時候,教師就應當堂表揚他;當一個學生回答問題錯了的時侯,教師也應先肯定他勤于思考,勇于回答問題,然后再鼓勵他從多角度去思考問題。這樣適時適度的激勵表揚,學生就學得專注,也學得開心,課堂教學的效率也就相對較高。
相信賞識學生,就會有奇跡發生。賞識就是愛的體驗,它能使人心智開啟,使人靈感涌動。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得好:教育是人與人心靈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觸,作為教師,應該相信學生、尊重學生、理解學生、細心捕捉學生的閃光點,為學生打開一扇理想的窗口,讓學生沿著那扇窗口去感受那一句句溫馨的話語、一個個愛撫的動作和一次次表現的機會,使孩子在課堂中綻放幸福的笑容,從而激勵他們積極向上,走向成功。
二、智慧對話,真情交流,讓學生的心靈獲得遠航
人類生活在一個眾聲喧嘩的世界里,語言與對話幾乎是人類生活的一切。從國際事務到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從政治領域到學術領域,“對話”已經成為人們追求的一種狀態。那么教育是培養人的社會活動,對話教學在新課程的背景下出現一種新的教學形態。教育家說,所有的教學,都進行著最廣義的“對話”,不管哪種教學方式占支配地位,這種相互作用的對話都是優秀教學的一種本質性的標識,那么過去傳統“獨白式”的教學方式已不需要了,取而代之的是交流與對話,所以,在語文課堂上進行對話教學,要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1、要構建一個平等、民主的對話平臺,給學生以自由寬松的心理空間。
尊重學生人格,與學生人格平等及教學民主是對話教學的前提,學生在課堂上愿意與你交流,主動地想說什么,必須要在一個寬松和諧的心理環境下進行的,使課堂成為教師、學生充滿愛心,富有差異和個性的對話平臺。只要學生真誠的、發自內心地發表自己的意見,教師都要尊重、理解,并且讓他們認識到是有價值的。這樣,學生才敢暢所欲言,智慧的資源才會充分噴涌,達到心與心交流的境界。
2、設置有價值的話題,讓學生獲取更多的知識財富
對話是圍繞某個話題展開的。話題可能來源于一對矛盾、一個問題、一種現象。在教學中,我善于捕捉話題,學生感興趣的,可以滲透德育教育;學生體驗深刻的,跟學生實際生活相關聯的……這些都是有價值的話題。雖然小學生年齡小,但他們的內心世界是豐富多彩的,他們對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充滿好奇,在課堂教學中的價值話題正是學生前行道路上的一道美麗的風景。他們從這道風景中可以獲取更多的知識財富。設置有價值的話題應考慮以下幾個基本特點:第一,要考慮學生的生活經驗和體驗,以及學生的認知水平;第二,要考慮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才能更好地調動起語文各方面的知識,并把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的知識聯系起來;第三,要考慮充分開展學生的聯想和想象,這樣的話題才能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第四,話題要引發多元思考,使語文學習從課堂走向生活;第五,要考慮話題的趣味性,這樣的話題較吸引學生,能調動學生的創新興趣和主動性。
3、尊重學生獨特的對話結果,鼓勵學生多發奇想
尊重學生的個人感受和獨特見解,并非讓學生牛頭不對馬嘴的談,而是要引導學生圍繞對話主題,充分思考、體驗,說出自己的見解。新課程倡導的語文教學,強調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即使學生存在著種種差異。教師也要肯定他們的積極性,鼓勵學生突發奇想,從而達到不同的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認識和理解課文的境界。
三、智慧開放,拓展空間,讓學生獲取實踐的機會
《語文新課程標準》提出: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拓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化社會所需的語文實踐能力,因此,在新課程中,我棄之“一味講”或“一問一答”模式,而取之“創造更廣闊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模式,讓學生在開放、活潑的語文課程中快樂地學習,在生活的大舞臺中獲得更多的知識。
四、智慧閱讀,感悟生活,讓學生的思維得到拓展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體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美的樂趣。可見,語文課堂教學中要給學生創設主動感悟的課堂氛圍,使學生獲得心靈的舒展,從而傾心去參與閱讀實踐。文學作品尤其是詩歌的閱讀特別強調“感性、感覺、感悟”所以要把閱讀教學當成語文課堂的主旋律,使學生“讀中質疑、讀中探究、讀中感悟、讀中釋放”這一過程正是一種心理活動,又是一種感情經歷,更是一種審美的體驗
五、智慧探究,喚醒意識,讓學生的思維得到創新和發展
探究學習是學生從問題或任務出發,通過形式多樣的探究活動,以獲得知識和技能、發展能力、培養情感體驗為目的的學習方式。新課程倡導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那么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而又富有個性的過程。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和不同的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可見探究有利于激發學生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有利于學生理解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有利于學生養成良好人格品質。
總之,提高語文課堂的智慧性和有效性是語文教學的生命,是一種過程,更是一種理念,它取決于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情、趣、理的挖掘,這將是一條艱巨的道路,但我想只要能立足課堂,立足學生,不斷學習、實踐反思,那么,初中語文課堂將會永遠綻放智慧的光芒。
[智慧語文課堂教學]相關文章:
9.語文課堂教學隨筆范本
10.一年級語文課堂教學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