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會認4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古詩;
3、學習借助注釋初步理解古詩大意,體會詩的意境。
教學重難點:
1、重點:會認生字,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2、難點:體會詩人思念故鄉的心情。
教學過程:
1、看圖,導入新課。
⑴ (師出示圖畫,并配上古典音樂)
同學們請看,圖上畫的什么?你由此想到了什么?
⑵ 師生交流。
⑶ 一片月光籠罩著長安的夜空,秋風四起,不斷傳來家家戶戶的搗衣聲,人們正忙著給遠在邊塞的親人準備冬衣。看到此景,詩人寫下了《子夜吳歌》。
⑷ 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2、釋題。
⑴ 了解學情。
同學們:你們聽過這首古詩嗎?對這首古詩你有哪些了解呢?
⑵ 師生交流。
3、根據學情,因材施教。
⑴ 誦讀古詩。
--指名讀古詩。你喜歡怎樣讀?
--看圖再讀古詩,說說古詩的意思。
--學生提出自己不明白的問題,全班交流解決。
⑵ 品讀感悟。
--師;你們想念過親人嗎?能說出當時的感受嗎?
--師生交流。
--學生根據自己的體會自讀古詩。
--指名朗讀。
--配樂朗讀。
--全班交流。
--拓展積累:你還知道哪些描寫思念家鄉的詩句?
--教師拓展資料:古詩
《冬歌》
明朝驛使發,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針冷,哪堪把剪刀。
裁縫寄遠道,幾日到臨洮?
教學總結:經典詩文的誦讀,是引領孩子進入文化長河,陶冶情操最為有效的途徑之一,也是近年來語文教學探索較為成功的途徑之一。本首詩的教學力圖將孩子們學習古詩的積極性大大調動起來,讓他們在形式多樣、入情入景的反復誦讀中,既能讀懂詩句的意思,又能體會詩中字里行間所蘊含的思想感情。
古詩教學要教給學生一定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我按照學詩三步曲:讀準字音--讀懂詩句--品悟情感。都滲透在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中。
一、初讀入詩境
《子夜吳歌》整首詩語言明轉天然,形象鮮明集中,情感委婉深厚,情景交融地表現了長安女子對征夫的思念,以間接方式塑造了長安女子的形象,讀來令人評然心動。詩中讓學生認讀生字及詞語,讓學生反復誦讀古詩給學生明確的學習任務,讀準字音。在了解詩的大意之后,讀中體會,體會中誦讀,這樣既能背誦古詩,又能體會詩的意境,可謂一箭雙雕。
二、精讀悟詩情
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加強與學生的情感交流,讓每個學生都能做到積極主動地思考。詩中前四句由景入情、秋月、秋聲與秋風依托相思,交織成心中無盡的思念。在課堂教學中我從五、六句入手,從“何日”深層次的理解詩意,從“玉門關”打開思路,家里的人在盼什么,在等什么,帶著自己感受再讀詩句,理解其間蘊含著的對邊關親人的思念之情。最后讓學生再次回歸時代背景,再次想象:“如果沒有戰爭,他們可能在干什么?”讓學生理解人們共同的呼聲:“消除戰爭,結束動蕩分離的生活。”詩人要表達出人們對勝利的渴望,更是對和平的呼喚”。這樣有層次的誦讀才有利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
在教學過程中充分調動情感,多使用鼓勵性的評價。如:“好一個‘一片月’;“你的學習習慣真好!”“你已走進長安婦女的內心”等等,使每個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在教學過程中我的范讀,無論從形體,聲音,還是表情,適當的動作,都能讓學生從詩句中傾聽“長安”與“玉關”的對話,傾聽“和平”與“戰爭”的對話。結束時小結提升,點明全詩主旨,引導學生認識“戰爭之殘酷,和平之可貴;思婦之悲苦,百姓之無奈。
三、研讀品詩境
領會詩的意境是古詩教學的關鍵。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只有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充分與文本對話,與同學對話,與教師對話,學生才能積極參與。教學中通過各種形式誦讀古詩,展開想象,讓詩中的畫面和詩人的感情在學生腦中“活”起來,進而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激發其情感,讓詩人創造的意境在學生的心中再現,讓詩人表達的哲理在學生的心中定格,從而達到學以致用,達到自悟自得。我在課堂中捕捉學生誦讀的亮點,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范讀時配上孤寂,緩慢的音樂,加上富有感染力的描述,學生才能對詩人的情感基調有一個整體的把握。另外,課后習題第一題是有點難度,但如果學生對詩意完全理解了就能將語言文字訓練真正落實了,從而達到學以致用,以詩導行!
[《子夜吳歌》教學設計 (鄂教版四年級上冊)]相關文章:
10.《子夜吳歌》詩歌閱讀鑒賞試題與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