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姥的端午》的閱讀答案
在現實的學習、工作中,我們時常需要做些閱讀題,而與閱讀題如影隨形的則是閱讀答案,閱讀答案是我們在解答閱讀題時的參考。那么問題來了,一份好的閱讀答案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姥姥的端午》的閱讀答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姥姥的端午》的閱讀答案 1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題目。(16分)
姥姥的端午
①十余年前的五月,姥姥忙碌完生命里最后一個端午,便匆匆離去。
②此后每自清明夜始,隨著金銀花的細碎步聲,臨近粽香五月,便有姥姥的絮語叮嚀,踱著疲憊的小腳,輕輕推門,輕輕走近,拾起床邊垂落的被角,為我一掩再掩。
③物質極度貧瘠的歲月,端午,在童年的期盼中,總是姍姍來遲。等待中長大的日子,不知何時,青葦已隔夜盈尺。端午,似一株凌虛而至的瓦楞草,無聲無息落在老家的瓦房上,就在某個清晨,姥姥推醒了還在熟睡中的我們,她說,粽子熟了。燒了一夜的灶火已漸燃漸熄,大鍋里還咕嘟嘟冒著些微的水泡,粽香漫過那口大鍋的四周,彌漫在農家小院上空,縈繞在孩子渴望的小嘴邊,飄蕩在蹦跳的童歌里。
④端午粽香,縈繞歲歲年年童謠,我們在姥姥精心趕制的一個又一個端午之后長高。姥姥一雙操勞的枯手,漸漸托不住昔日蹣跚的娃兒們,當小弟也站在她身后,聲漸雄渾之時,姥姥緩身回望,卻已一笑白頭。
⑤姥姥的端午,從老家搬到城里,仍舊初始味道。而安逸清閑的市民生活,狹窄的蝸居,使姥姥更多地呆坐在門前,想念鄉間,想念寬敞的農家小院,雞鳴犬吠,想念清晨趟著兩腿露珠,一雙巧手侍弄過的黃瓜架、葡萄秧,想念老槐樹陰下,幾位老鄰絮絮陳年舊話,農諺桑麻。姥姥似乎在那一年忽然蒼老。
⑥最后的端午,姥姥依舊忙碌,她似乎始終是這個節日大會的主持人,任何人都可以忽略和忘記這個日子,唯她不能。我們從各自的家里奔來吃粽子的時候,還絲毫沒有感覺到姥姥的端午,將在這里停留。只記得姥姥嘮叨了許多,關于誰該談朋友了,誰該快點結婚了,別讓姥姥這么等著。大家聽著,都沒有在意。
⑦端午后幾日,姥姥在一個深夜忽然丟下大堆未了的心事,匆匆撒手而去,我守在她床邊僅僅一步之遙,卻空著兩手沒留下老人家只言片語。
⑧次年端午,凝重在無限哀思里,大家小心翼翼躲閃著,似乎稍不留意會不慎碰落太多的哀傷。談話間,說到童年,那葦塘、蛙鳴、老家的土炕、鄰家小孩憨態可掬的貓頭小布鞋……小弟忽然一句一到端午,就想起姥姥來。大家頓住了,都不說話,大弟站到陽臺,低頭點起一支煙,媽媽肩頭抽動,不知誰的眼淚叮咚掉在米盆里,落在一只只秀氣的青粽上……姥姥賜我農家巧手,包粽的工藝代代相傳,粽香飄進以后的日子。
⑨端午,翠綠與寂靜,蒹葭蒼蒼的`古韻,帶著一春濡濕的水氣,簡淡、玄遠。蘆叢搖曳、薄霧輕裳,青衣姍姍,不禁想起眉清目秀,淡妝行走在阡陌上的秀麗村姑,初見有股矜持的冷,一身素衣隔岸淺笑低吟,柔骨而就、甜而不膩,那種感覺在常久的凝睇里埋藏,永遠都蟄伏在心靈深處不會消失。
⑩嫻靜的汨羅江,從遠古走來,走近幾千年光陰。姥姥的端午永遠是其中一尺鮮潔的水,滌蕩著我生命的五月,走過多少年,芬芳多少年。
小題1:第②節在全文中起了哪些作用?請作出具體分析。(4分)
小題2:文章的第⑨小節用了整整一段的篇幅寫淡妝行走在阡陌上的秀麗村姑,這對刻畫姥姥的形象有什么作用?(4分)
小題3:這篇散文回憶姥姥,姥姥應該有很多事情可寫,但只選取了過端午、包粽子一件事來寫,請探究作者這樣選材的好處。(4分)
參考答案:
小題1:寫姥姥的絮語,輕輕的動作,傳神地概括了姥姥對兒孫輩呵護有加的高貴品質。引發下文對姥姥一生種種深情美好的回憶。
小題2:試題分析:文章第9段用了整整一段文字描寫了“淡妝行走在阡陌上的秀麗村姑”,主要是表現姥姥年輕時的美麗形象,結合姥姥年老時的美好形象,使姥姥這個人物形象更加的美好、可人,也交代了姥姥為我們難以忘懷的原因。
小題3:試題分析:本篇散文主要通過回憶姥姥在不同時期過端午、包粽子來展示姥姥的一生,表現姥姥的美好形象,這樣選材,不僅刻畫了不同時期的人物形象,而且使文章的中心更加的集中,更能有效的表現文章的主題,體現人物的情感。
《姥姥的端午》的閱讀答案 2
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l5~19題。(共l9分)
姥姥的端午
王瀛
①十余年前的五月,姥姥忙碌完生命里最后一個端午,便匆匆離去。
②此后每自清明夜始,隨著金銀花的細碎步聲,臨近粽香五月,便有姥姥的絮語叮嚀,踱著疲憊的小腳,輕輕推門,輕輕走近,拾起床邊垂落的被角,為我一掩再掩。
③物質極度貧瘠的歲月,端午,在童年的期盼中,總是姍姍來遲。等待中長大的日子,不知何時,青葦已隔夜盈尺。端午,似一株凌虛而至的瓦楞草,無聲無息落在老家的瓦房上,就在某個清晨,姥姥推醒了還在熟睡中的我們,她說,粽子熟了。燒了一夜的灶火已漸燃漸熄,大鍋里還咕嘟嘟冒著些微的水泡,粽香漫過那口大鍋的四周,彌漫在農家小院上空,縈繞在孩子渴望的小嘴邊,飄蕩在蹦跳的童歌里。
④端午粽香,縈繞歲歲年年童謠,我們在姥姥精心趕制的一個又一個端午之后長高。姥姥一雙操勞的枯手,漸漸托不住昔日蹣跚的娃兒們,當小弟也站在她身后,聲漸雄渾之時,姥姥緩身回望,卻已一笑白頭。
⑤姥姥的端午,從老家搬到城里,仍舊初始味道。而安逸清閑的市民生活,狹窄的蝸居,使姥姥呆呆地坐在門前,想念鄉間,想念寬敞的農家小院,雞鳴犬吠,想念清晨趟著兩腿露珠,一雙巧手侍弄過的黃瓜架、葡萄秧,想念老槐樹陰下,幾位老鄰絮絮陳年舊話,農諺桑麻。姥姥似乎在那一年忽然蒼老。
⑥最后的端午,姥姥依舊忙碌,她似乎始終是這個節日大會的主持人,任何人都可以忽略和忘記這個日子,唯她不能。我們從各自的家里奔來吃粽子的時候,還絲毫沒有感覺到姥姥的端午,將在這里停留。只記得姥姥嘮叨了許多,關于誰該談朋友了,誰該快點結婚了,別讓姥姥這么等著。大家聽著,都沒有在意。
⑦端午后幾日,姥姥在一個深夜忽然丟下大堆未了的心事,匆匆撒手而去,我守在她床邊僅僅一步之遙,卻空著兩手沒留下老人家只言片語。
⑧次年端午,凝重在無限哀思里,大家小心翼翼躲閃著,似乎稍不留意會不慎碰落太多的哀傷。談話間,說到童年,那葦塘、蛙鳴、老家的土炕、鄰家小孩憨態可掬的貓頭小布鞋……小弟忽然一句“一到端午,就想起姥姥來。”大家頓住了,都不說話,大弟站到陽臺,低頭點起一支煙,媽媽肩頭抽動,不知誰的眼淚叮咚掉在米盆里,落在一只只秀氣的青粽上……姥姥賜我農家巧手,包粽的“工藝”代代相傳,粽香飄進以后的日子。
⑨端午,翠綠與寂靜,蒹葭蒼蒼的古韻,帶著一春濡濕的水氣,簡淡、玄遠。蘆叢搖曳、薄霧輕裳,青衣姍姍,不禁想起眉清目秀,淡妝行走在阡陌上的秀麗村姑,初見有股矜持的冷,一身素衣隔岸淺笑低吟,柔骨而就、甜而不膩,那種感覺在常久的凝睇里埋藏,永遠都蟄伏在心靈深處不會消失。
⑩嫻靜的汨羅江,從遠古走來,走近幾千年光陰。姥姥的端午永遠是其中一尺鮮潔的水,滌蕩著我生命的五月,走過多少年,芬芳多少年。
(選自《散文百家》2006年03期,有改動)
15.通讀全文,說說本文除了寫“我”童年時的“姥姥的端午”外,還寫了哪些“姥姥的端午”? (3分)
答:
16.賞析下面的句子。(3分)
姥姥的端午永遠是其中一尺鮮潔的水,滌蕩著我生命的五月,走過多少年,芬芳多少年。
答:
17.本文的題目是“姥姥的端午”,第⑨段看似與“姥姥”無關,實是文章獨具匠心之處。請仔細揣摩,分析這樣寫對刻畫姥姥的形象有何作用。(4分)
答:
18.端午節是我們大家的節日,本文為什么說它是“姥姥的端午”?請作分析。(4分)
答:
參考答案:
15.①“從老家搬到城里”時的“姥姥的端午”;②姥姥生命中“最后的”“姥姥的端午”;③姥姥去世“次年”的“姥姥的端午”。 解析:本題考查對文章主要內容的把握和概括提煉的能力。解題時首先要審清題意,抓住其中的關鍵詞“除了寫‘我’童年時……,還寫了……”;再從文章中尋找重要信息并概括。從第⑤節“姥姥的端午,從老家搬到城里”,第⑥節“最后的端午,姥姥依舊忙碌”,第⑧節“次年端午……一到端午,就想起姥姥來”可以概括提煉。
16.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把“姥姥的端午”比作“一尺鮮潔的水”,形象地表現了姥姥勤勞、能干、慈愛的品格,她的品格將永久地激勵、影響著“我”,讓“我”永志不忘。 解析:本題考查了對文中精彩語句的賞析。答題時,可從修辭手法、寫作手法、生動的動詞和修飾語等角度人手。
17.①運用想像和虛寫描寫了姥姥年輕時秀麗的形象;②運用環境描寫烘托姥姥年輕時秀麗的形象;③用村姑的.秀麗來襯托姥姥品質的美好;④補寫出姥姥的外形,使姥姥的形象更加豐滿。 解析:本題考查對寫作手法及其作用的理解。本段所展現的意境與《蒹葭》相似。作者把人物放在“蘆叢搖曳”“薄霧”彌漫的縹緲朦朧的環境中,這是在姥姥離世后的玄想,虛實相映,是一種以景物美襯托人物美的寫法。
18.①“姥姥的端午”是貫穿全文的線索,使文章脈絡清晰;②本文刻畫的對象就是姥姥,所以用“姥姥的端午”為題;③運用了以小見大的手法,使文章筆力更加集中;④“姥姥的端午”是個意象,文章就是通過這個意象來刻畫人物的;⑤“姥姥的端午”凝聚著我們對姥姥的感激和懷念之情。 解析:從文中看,“姥姥的端午”出現了多次,從“童年”到“搬到城里”到“最后的端午”和“姥姥”離世后的次年端午,貫穿文章的始終;另外,每到端午,姥姥就不停地為端午忙碌,作者通過端午來表現姥姥對我們的辛勤付出、對子孫的愛,“端午”也是作者寄托對姥姥濃濃情感的載體。所以“姥姥的端午”凝聚著姥姥對子孫以及晚輩對姥姥的深厚情誼。
【《姥姥的端午》的閱讀答案】相關文章:
《姥姥的端午》閱讀答案06-27
姥姥的端午閱讀答案07-27
《姥姥的端午》 閱讀答案09-29
姥姥的端午閱讀題答案09-09
《冰心姥姥您好》閱讀答案11-12
《劉姥姥吃鴿子蛋》閱讀答案07-20
家鄉的端午的閱讀答案06-08
《艾在端午》閱讀答案07-18
《端午的鴨蛋》閱讀答案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