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什么是中式婚禮
什么是中式婚禮1
熱情紅玫瑰
說起中式婚禮鮮花布置,玫瑰絕對是**個印入腦海的花種,雖然玫瑰象征愛情是從西方引入的概念,但近些年卻在中國也深入人心,作為長久以來代表愛情的花朵,用來布置婚禮自然再合適不過,紅玫瑰與中式婚禮的大紅色調也十分相符,像是點燃了愛情燎原之火。
合歡并蒂蓮
蓮花水上思梁祝,為報知音并蒂開,并蒂蓮,也稱并頭蓮,是指同一莖上開出的兩朵蓮花,素來有“花中君子”之稱,堪稱荷花中的.極品,象征著百年好合、永結同心,自古以來就是吉祥喜慶的征兆,用在中式婚禮花藝中既有美好的寓意,也是對傳統中華文化的傳承。
春意水仙
水仙可以布置為中式婚禮的桌花,它是一種看了就令人愉悅的花朵,還有一個別名為長壽花,也象征著寒冬終結春天來臨,誰說婚禮不是愛情之花盛開的春天呢?所以把水仙花作為中式婚禮鮮花布置是十分應景的。
富貴牡丹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從古至今,嘆詠牡丹的詩詞就不在少數,并且在清代末年,牡丹地位更是及至國花,牡丹文化也成為了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濃墨重彩的牡丹象征著圓滿,濃情,富貴,雍容華貴,牡丹的開敗甚至和家運和國運聯系到一起,在中式婚禮花藝中運用牡丹,也是對新人今后婚姻生活能夠像牡丹一樣花開富貴、吉祥圓滿的美好期許。
鐘情芍藥
如果說牡丹在古人眼中是國色天香,則芍藥則是緊隨其后,有云牡丹為花王,芍藥為花相,因為芍藥花期較遲,故又有“殿春”之稱。情有所鐘是它的花,深情不改,愛戀不減,寓意著思念,又是富貴和美麗的象征。
鮮花雖凋零卻不悔,因為它短暫的美麗曾裝點了你一生一次的幸福,中式婚禮花藝是一門關于美和幸福的藝術,因為不僅要考慮到美感,也要注意是否具有美好寓意,中式婚禮鮮花布置并不是你想象的那樣簡單哦!
什么是中式婚禮2
不知你想知道哪個地方的呀,中國的婚禮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時候是有不同的禮儀程序的
我就說說我的家鄉的'禮儀吧
首先男方要準備六大樣的禮物,用喜慶的袋子裝著送到女方家,表示吉祥順利
然后結婚那天,新娘要一大早起床準備洗頭洗澡,換好內衣及一些套頭的衣服,化妝師給新娘梳好頭化好新娘妝,等著新郎官的喜車來接
喜車來后,由舅舅背著新娘從房間到大廳,大廳的地方擺著一個篩子,篩子里放著些新郞官送的六樣禮物,篩子邊放著一張凳子,新娘的腳不能著地,要放在篩子里,坐在凳子上,由喜娘給你梳頭,因為新娘事先已由化妝師梳好了,所以喜娘只是象征性的用梳子在你的頭發上比劃一下,然后要有一小孩給你拿新鞋子,穿好鞋后,準備出發,由伴娘打傘,放著鞭炮,再由舅舅背著坐上喜車,送到新郎家
我說的這是較簡單的,現在的程序要簡單多了,要是我母親的那一輩的人程序可要更麻煩呢,結婚是很累人的事啊,而且南北各地的婚俗差距很大啊,我現在的夫家他們的婚俗可就不是這樣的,我一同學嫁的不同地方,婚俗又是不一樣了。
一時三刻也說不清哦,最好還是回去問問家里的長輩吧
什么是中式婚禮3
什么是中式婚禮?婚娶之禮。古時于黃昏舉行,取其陰陽交替有漸之義,故稱。古代婚禮有六: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
在《禮記·昏義》篇對中國古代的昏禮的形式及意義有著較為詳細的描述:"昏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是以昏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皆主人筵幾于廟,而拜迎于門外。入,揖讓而升,聽命于廟,所以敬慎重正昏禮也。婚禮是漢傳統文化精粹之一,大紅花轎、浩浩蕩蕩的迎親儀仗隊、拜天地、掀蓋頭,身穿"鳳冠霞帔、狀元服"的中式婚禮,"追尋文化根源、重視傳統民俗"成了現代人的新"時尚",這就是中式婚禮。
婚禮起源
相傳中國最早的婚姻關系和婚禮儀式從伏羲氏制嫁娶、女媧立媒約開始。《通鑒外紀》載:"上古男女無別,太昊始設嫁娶,以儷皮為禮。"從此,儷皮(成雙的鹿皮)就成了經典的婚禮聘禮之一。之后,除了"儷皮之禮"之外,還得"必告父母";到了夏商,又出現了"親迎于庭""親迎于堂"的儀節。周代是禮儀的集大成時代,彼時逐漸形成一套完整的婚姻禮儀,《儀禮》中有詳細規制,整套儀式合為"六禮"。六禮婚制作從此為華夏傳統婚禮的模板,流傳至今。
發展型婚禮
指在周制婚禮的基礎上逐漸演變的后世中國婚禮。其中混雜了許多其它來源的婚俗禮儀,有諸多變異,故此稱為"發展型"。
婚禮是什么時候慢慢放在白天的已經不得而知了,也許是因為漢代以后的`戰亂,夜晚不安全的緣故,也許是因為感染了胡俗習慣,再加上后來的婚禮排場逐漸變大,時間變長,也就逐漸放在了上午,這樣,歡慶的儀式往往持續一天。
與后世婚禮不同,先秦至兩漢婚禮,女父迎婿于門外,禮節甚重,更別說刁難女婿的事了,唐《封氏聞見錄》6卷五云:"近代婚嫁有障車、下婿、卻扇及觀花燭之事。"自從婚禮有了賀客和婚宴開始,婚禮的世俗歡慶氣氛就逐漸擴展。婚禮的歡慶的氣氛本是生民常態,同時也來自華夏周邊的風俗浸染。胡俗婚禮多喜慶,后世婚禮的許多雜俗,比如鬧洞房,是契丹的婚俗。跨火盆,則來自滿族。根據周禮,婚禮是沒有蓋頭的,但紅蓋頭卻成了世俗婚禮的像征。儀禮中的婚禮不舉樂,無酒筵酬賓的儀節,只在新房中為新郎新娘專設一席。到后世,宴眾賓客會成了婚禮必不可少的一項,鬧房也成了保留節目。也許,我們更加熟悉的婚禮就是: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交拜。
縱觀以上兩種中國傳統婚禮的模式,不難看出:歷史的悠久,國土的遼闊,文化基因變異的程度自然不會小,畢竟,沒有交流的民族在地球上是不存在的,在婚禮的發展上,華夏民族的婚制婚儀,吸納了許多外來民族的習俗。歷經多次主動的、被動的民族間交流,經歷多次國運縱橫起伏,華夏婚禮在漫長的時光中慢慢流變。
耐人尋味的是,從歷代禮書的修訂,可以看出古人對這種現像的態度:對周禮婚制的偏好,對世俗婚制的寬容。于是,理想與世俗便兩不相悖,各有市場。這也許就是華夏文化的特點之一,古人已經給出了適宜的處理方式,不必苛求統一。
周制婚禮
周制婚禮,承啟上古至夏商,集成于禮樂開國的西周,發揚于君子風范的春秋戰國,穩定于華夏諸族最終形成漢民族的時候,在漫漫三千年里始終為華夏婚禮之藍本,最終蔚成燦爛的云霞。
那時候的婚禮還叫做昏禮。沒有奢侈的聘禮,沒有鋪張的排場,也沒有喧鬧的筵席。昏禮重的是夫婦之義與結發之恩,并不認為這是一件可以喧鬧嘈雜的事。那時候的昏禮簡樸干凈,沒有后世繁縟的挑蓋頭、鬧洞房這類繁雜的玩意兒,夫妻"共牢而食,合巹而酳",而后攜手入洞房。次日拜見舅姑,三月后告見家廟,從此,新婦正式融入夫家家族。商周時期的昏服也不是現在人們誤解的大紅一片,而是端莊的玄色禮服(玄色,黑中揚紅的顏色,按照五行思想,是象征著天的、最神圣的色彩)。嫁女之家三日不熄燭火,在盈盈火光中思念著遠去的女兒;夫家也三日不舉樂,安慰著思念雙親的新娘,整個儀式寧靜安詳,但安靜細致的儀式中有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黃昏中開始的那個安靜優美的儀式,映照出一個久違的文明氣息——那是純正、優美而偉大的漢文明,直指人心。
【什么是中式婚禮】相關文章:
婚禮流程中式婚禮02-29
中式婚禮流程06-02
中式婚禮主持04-12
婚禮流程:中式婚禮道具及用途02-28
中式婚禮的布置方法06-29
傳統復古中式婚禮流程參照05-12
舉辦傳統中式婚禮的步驟有哪些03-02
傳統復古中式婚禮流程參照3篇03-08
中式婚禮開場暖場詞 婚禮開場白溫馨臺詞12-20
中式婚禮流程方面的注意事項有哪些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