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魚就是魚》的故事啟示
《魚就是魚》是美國兒童作家李歐·李奧尼的作品。繪本講述了一條魚很想了解陸地上的事,就拜托青蛙把陸地上的事描述給它。幾周后,青蛙回到池塘,向魚匯報了它所看見的鳥、牛和人。魚根據青蛙的描述做了想象:每一樣東西都帶有魚的形狀,人被想象成用魚尾巴走路的魚,鳥是長著翅膀的魚,奶牛是長著乳房的魚。
讀了這繪本,讓我深刻明白了新學習科學與舊學習科學相比更強調理解性學習,強調人在學習過程中的思維運動的道理,也讓我更清晰一步看待學生的學習。學生的學習也是一種思維認知的變化過程,過去的認知對接受新知的阻撓力量有很大。同時,我好似也能夠理解了常掛在嘴邊的話:同在一教室學習,學生間的學習效果差距為什么這么大呢?拋去學生的學習態度,這里面有用肉眼看不到的科學因素。
“理解”是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的概貌。是一種思維對知識的辨析、自省、矯正、歸類、提升的遷移過程。用已知的知識理論解決了實際的問題,就是產生了知識遷移,知識同化了自己的思維。比如,“魚就是魚”的故事。當我第一次讀完這個故事,覺得這是告訴我們世界在魚中的眼里始終是魚的認知,因為當下的視線阻礙了想象力。可是當我第二次再讀這則故事的時候,我突然醒悟。這是在論證“舊知識對新知識的限制、禁錮”。因為“魚”沒有見過陸地上的樣子,它的思維里全是水里的模樣,當接收到新的信息,即使是前所未有的世界,思維基礎也是過去已有的。正所謂“你的眼里有什么,你才會看到什么。”
新的知識或物象不可能全新的植入思維,像放一件物件一樣原封不動的放進去。這就是“前擁理解”“思維假定”,一個人的思維中會因為他的知識儲備、認知能力而存在的固有的原始認知。當接受新知識時,需要思維去接受、融合、變更、發展,從而產生新的認知,發生知識遷移,產生新的理解,新創造,而不是單純的知識疊加,機械記憶。
我仔細回憶了自己兩次對“魚就是魚”這則故事理解的過程,后者有思維的辨析、推理、逆推等活動,所以,我認為學習就是一種思維較量。學習中沒有思維的創新不可謂學習。
學習的過程是新知識改變舊知識的過程。以前,我認為不用去讀歷史、古典,甚至不用去讀別人的作品,自己創作就行。殊不知,創作需要原素材,需要知識背景。學習獲取而來的知識就是自己創作的素材,但是有了素材在自身上發生不了新的創造,那么素材依然是素材的,變不成“創作”。
創作就是在萬般知識較量中生成自己新的知識的過程。比如,魯班看到小草的鋸齒葉創造了“鋸”;牛頓被蘋果砸了,想到了萬有引力等等。有些創造是新舊知識直接的關聯,有些是間接的關聯。因此,創造的過程就是學習更新的過程,是理解,是思維較量的過程。
其實,在我們的課堂上,這種“魚就是魚”的現象比比皆是。比如,形近字教學,在教學“眼花繚亂”時,只解釋詞意:眼睛看到復雜紛繁的東西而感到迷亂。忽略對“繚”字的單獨解釋,學生就會忽略對這字的注意。當聽寫時,你會看到“瞭”“撩”等形近字。他們會把過去的錯誤或過去會寫的同音字寫上。如果在教學“眼花繚亂”時,讓學生先說說他對本詞的理解,教師再根據學生的理解加以指導,突出“繚”的字義:纏繞。我們會自然的想到絲線纏繞。有這樣的新舊知識的碰撞,印跡自然深刻多了。
還有一現象很奇妙,你越是強調錯誤,學生錯的越多。因為你正不斷地在固化錯誤。如果我們課堂上出現小失誤把知識教授錯了,這時要用成倍的精力來矯正這一錯誤,如果蜻蜓點水式修正或掩蓋忽略的話,當再次相遇這知識點,錯誤率會很驚人。之后的日子你會發現錯一次改一次,下回還會出錯。探求知識的本源,更便于學生新舊知識的鏈接、遷移。因為學生懶得作思維的搏斗,再沒有遇到外界的強制推動思維,“水過地皮濕”“左耳朵進,右耳朵出”的現象。再加之“前擁理解知識”的干擾,面對新知識不能夠快速準確地去理解,更不能夠去創造。我們常說課堂教學要引起學生的共鳴,我想與此是一致的吧。如果課堂新知識能夠觸動學生,引發思考、尋找自我、創造自我,這也許就是“學習讓生命在場”吧。課堂除了“興趣”還會有什么能夠深切地影響學生,讓他們“生命在場”?暫且想到,是學生自我個體的生長力!想突破自己,想成長,想擁有知識。怎樣讓他們這樣想呢?我想我們傳授的知識除了“興趣”外,要加載“知識的生長力”,傳遞的知識是活的,能傳遞生長力,探究欲望的知識。那么,怎樣做到這些,我想可以嘗試仔細審查學生,懂得他們的“前擁理解”,有的放矢,讓自己的學科知識煥發生命活力,去滋養、渲染他們,帶動他們吧!
《魚就是魚》的故事警示我,教育的天地如浩瀚的海,不僅是能夠看到的,還有很多教育科學的存在要靠自己潛心學習、挖掘。教書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魚就是魚》的故事啟示】相關文章:
關于魚的故事05-19
魚和水的故事12-16
小丑魚的故事02-27
魚和魚鷹的故事03-11
貓和魚的故事01-25
魚孩子少兒故事08-09
不是魚的問題人生故事06-21
飛鳥與魚的愛情故事03-09
不會游泳的魚少兒故事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