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觀摩課《分桃子》的說課稿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快來參考說課稿是怎么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觀摩課《分桃子》的說課稿,歡迎閱讀與收藏。
觀摩課《分桃子》的說課稿 1
一、說教材
《分桃子》這節課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分一分與除法”的第一課時,在課本第32頁和33頁,屬于“數與代數”的知識領域。是在學生理解乘法的意義及會用2--5的乘法口訣算表內乘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學習“平均數”和“分數”的基礎。教材呈現的是三個分層遞進的操作活動:分桃子、分魚、分骨頭。通過這幾個活動讓學生經歷初步感知、合作學習、個體反思的認知過程,從中理解“平均分”的意義。
二年級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喜愛童話故事,為此我將三個活動改編成一個完整的童話故事,這樣學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依據《數學課程標準》及教材特點和二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征,我確定了如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通過實物操作、初步體驗平均分的過程,體會平均分的意義。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究的能力,能用圖示(連一連、圈一圈)的方法解決一些與平均分有關的簡單問題。
(3)情感目標:在活動中培養學生與人合作交往的能力,感受團結協作的學習氛圍。
經歷把小數目實物進行平均分的操作過程,初步體驗平均分的意義是本課的重點。
正確理解平均分的意義,能完成從操作水平到表象水平的轉換;并能結合實際問題感知平均分的兩種可能:全部分完和有剩余是本課的難點。
學生能對實物進行平均分是本課教學的關鍵。
課前需要準備的教具、學具有:電腦課件、圓片、小棒、動物頭像等。
(接下來我說說本課的教法和學法)
二、說教法和學法
《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識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他們的學習熱情很高,但學習活動缺乏有序性和自主性,為此我主要采用情境創設法、引導探究法和游戲教學法,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讓他們在趣味盎然的情境中自主學習、獲得新知。
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而是一個有目的的、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因此我十分重視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主要引導學生實踐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索,讓他們通過動手、動腦、動口等多種感官共同參與學習活動,親身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
(以下是我的教學設計,共分四個環節進行)
三、說教學程序
(一)設境激趣導入新課
陶行知先生說過:“有了興趣,就肯用全副精力去做事體,所以‘樂’與‘學’是不可分離的。”新課伊始,我就利用課件呈現小豬嘟嘟搬新家的情境圖,同時配以童話故事,并適時設下懸念:“這么多食物該怎么分呢?”從而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讓學生帶著輕松、愉悅的心情投入到新知的學習中,并與下一環節自然銜接。
(二)自主探究感悟新知
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在兒童的學習活動中,興趣起著定向和動力功能的雙重作用。有了學習興趣,就能產生積極的情感和學習的主動性,學習效率就高;沒有學習興趣,學習效率就不高。以這一理論為指導。為此我設計了三個層次漸深的活動,大膽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從而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活動一:分桃子
(1)初步感知 “分”的含義,初步體會“平均分”的意義
①首先我出示問題情境:8個桃子,分給2只小猴。讓學生說一說圖意,明確問題:有多少種分法?每種分法中每只小猴可以分到幾個?②引導學生用學具代替桃子,全員參與、動手操作、解決問題;③之后全班交流分的過程,匯報分桃的結果及自己的想法,以此讓他們感受分法的多樣性。
(2)體會平均分的必要性,小結平均分的意義
在學生充分操作和交流的基礎上,我適時設問:怎么分才能讓2只猴子都滿意呢?為什么?再讓同桌合作,扮演小猴分桃,要求每人分到的一樣多;這樣學生就深刻地體會到平均分的必要性及答案的統一性。此時我再小結平均分的意義就顯得水到渠成了,像這樣把一些物體每份分得同樣多,就是平均分。(板書)比如:我們剛才把8個桃子平均分給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4個。這就是一個平均分的過程。(用圓片板書,畫圖)
活動二:分小魚 引導學生體會“多種分”的過程
喜愛游戲是兒童的天性。因此,在這一環節我設計了小貓分魚的游戲,組織學生扮演小貓(展示頭飾),再用12根小棒代替小魚,讓他們通過游戲的形式把12條小魚平均分給4只小貓。這樣設計寓教學內容于游戲中,讓學生在玩中學,在玩中獲得知識,增長才干。在這個環節中,我不僅重視平均分的結果,更重視讓學生去感悟同一結果的不同分法。
(3)每組派一只“小貓”到臺前展示他們的分魚過程。他們有的會一條一條地分,3次分完,每只小貓分得3條;還有的會第一次每只小貓分2條,剩下的4條再分一次,最后每只小貓也分到3條小魚……對于不同的分法我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如果其間有學生能直接運用“三四十二”這句口訣得出每只小貓分得3條小魚這個結果,我將會對他們大加贊許,讓他們嘗到成功的喜悅。
(4)引導學生用畫圖、連線、畫圈的方法表現分魚的過程。這是本課的難點,也是學生的認知從操作水平向表象水平發展的重要過程。因此,我給學生提供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并適時給予示范和指導。
活動三:分骨頭
這一活動主要由學生獨立完成,他們可以選擇用小棒代替骨頭分一分,也可以用連線畫圈的方法來分。這樣的設計體現了學習從學生個體出發,經過與老師和同伴的合作,又回到個體的過程。
整個探索過程由一個童話故事貫穿始終,并在故事中逐層深入,以動促思這樣讓學生由淺入深體會平均分的意義,使新知的脈絡更清晰、完整。
(三)鞏固練習強化新知
練習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重要環節,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本著趣味性、思考性、綜合性相結合的原則,我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地設計了三個層次的練習。
1、基本練習:課本第33頁的第2、3題。
2、綜合練習:判斷幾組分法是不是平均分,如果不是,想辦法使它們變成平均分。
3、拓展練習:①課本第33頁的第4題。②將課本第33頁的第1題與本課情境相融合進行變式:小兔家來了這么多客人,現在有16根筷子,每位用一雙夠分嗎?請你分一分。本題著重引導學生跳一跳、摘果子,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四)回顧總結評價激勵
“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你對自己的表現滿意嗎?”采用這種提問的方式,不僅關注了學生知識與技能的形成,也是對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綜合評價,使教學主題進一步升華。
板書的設計力求體現知識性與簡潔性,使學生一目了然。
觀摩課《分桃子》的說課稿 2
一、教學目標
讓學生理解 “分” 的概念,初步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通過游戲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二、教學準備
仿真桃子道具若干(根據學生人數準備,確保每個小組數量充足)、小籃子若干。
多媒體課件,包含與分桃子相關的趣味動畫和練習題。
獎勵貼紙若干,用于獎勵表現優秀的'學生。
三、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5 分鐘)
播放一段生動有趣的動畫:小猴子摘了許多桃子,想把桃子分給小伙伴們,可是不知道怎么分才公平,急得抓耳撓腮。引導學生思考:如果你是小猴子,會怎么分這些桃子呢?由此引出本節課的主題 —— 分桃子。
(二)初步感知分的概念(8 分鐘)
教師拿出 6 個仿真桃子,提問學生:“老師有 6 個桃子,想分給 2 位小朋友,可以怎么分呢?” 邀請學生上臺動手分一分,并展示不同的分法。
引導學生觀察各種分法,提問:“這些分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教師適時總結 “分” 的含義,即把一些物品分成幾份。
(三)游戲活動:分桃子大賽(15 分鐘)
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組 4 - 5 人。給每個小組發放一定數量的仿真桃子(如 8 個)和小籃子。
宣布游戲規則:小組內的同學要一起合作,把桃子平均分到小籃子里,看哪個小組分得又快又準確。在規定時間(3 分鐘)內完成任務的小組,可獲得一枚獎勵貼紙。
學生開始進行游戲,教師巡視各小組,觀察學生的分法,適時給予指導和鼓勵。
游戲結束后,邀請幾個小組分享他們的分法,教師進行點評和總結,重點講解平均分的概念和方法。
(四)鞏固練習(10 分鐘)
打開多媒體課件,展示練習題:
有 9 個桃子,要平均分給 3 只小猴子,每只小猴子能分到幾個桃子?
12 個桃子,平均放在 4 個盤子里,每個盤子放幾個桃子?
讓學生先獨立思考,然后在練習本上畫一畫、寫一寫,完成后同桌之間互相交流。
教師挑選幾名學生上臺展示解題過程,并進行講解和評價。
(五)課堂總結(2 分鐘)
引導學生回顧本節課所學內容,提問:“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你學會了怎么分桃子嗎?”
教師總結:今天我們學習了分桃子,知道了把一些物品分成幾份,還學會了平均分的方法。在生活中,我們也會經常遇到分東西的情況,希望同學們能用今天學到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六)課后作業(布置)
回家后,和爸爸媽媽一起玩分水果的游戲,如把 10 個蘋果平均分給家里的人,并說一說你是怎么分的。
【觀摩課《分桃子》的說課稿】相關文章:
觀摩課《分桃子》的說課稿07-02
語文觀摩課《晏子使楚》說課稿10-22
《分香蕉》說課稿06-28
《分蘋果》說課稿09-16
小學數學觀摩課《不退位減法》說課稿08-14
《分蛋糕》說課稿范文09-02
狐貍分奶酪說課稿06-16
《分禮物》說課稿范文10-22
《分果果》說課稿08-18
10的分與合說課稿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