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木棉
“大閱讀語文教學”的實踐策略
(一)回歸人文關懷
木棉
語文是人的一種生命活動形式,純“工具論”把語文視為與其他非人文學科并列的“應用”性學科,過于強調“語用”功能,導致語文學科教學的技術化傾向,忽視了語文作為人的生命活動的意義,忽視語文對于人的精神世界的構建的價值。許多技術化操作如機械釋詞、分解句子、肢解文段、“標準化”答題等,把語文帶進一種背離自己“本相”的道路上去,走著一條與自己為敵的路徑,把路走得越來越窄,越來越偏狹。正如社會各界對語文教育進行尖銳批評時著名教育理論家楊東平所總結的“中學語文教學的種種問題,一言以蔽之,是人文價值、人文底蘊的流失。”
可以說,語文教學中出現的學生語言能力極差的狀況,語言枯燥乏味、缺少個性化、眾口一詞、千人一面的狀況,正是一種精神內核空虛和缺失的表現,是精神荒蕪貧乏的表征。
學語言,即構建人的精神世界,精神在這個學習過程中不斷成長。訓練語言即訓練精神,“墊定人的精神根底,是語文教育的本體論”。*⑶語文教育的一個重要理念,即“用我們民族與全人類最美好的精神食品來滋養我們的孩子,讓他們的身心得到健全的發展,為他們的終生學習與精神成長‘打底’”。*⑷此其一。
其二,由于應試這一功利性目的的存在,語文課堂普遍表現為“試題化”傾向。學習一篇課文,無論是何種文體,似乎最重要的是“知識點”、“備考點”的落實,講解文章時,以“題”的形式肢解內容,設計教法時,以“練”為出發點,連課外閱讀都變成了為應試作文而讀,讀的內容多為名人事例、范文、作文選之類?傊磺薪虒W的出發點是有利于考試,即使有人格素養的培養,也或者成了相當次要的副產品,或是變成了脫離學生實際、缺少學生自身感悟的空洞說教。如此教學,使語文這個包羅萬象的文化載體頓時機械枯燥、單薄乏味,逐漸迷失自己,也失去了學生。與人的精神、內心最息息相關的學科,逐漸在迷失中拋棄人,背離人的發展需要。
其三,我們的語文教育總是在以同樣的教材、同樣的標準答案、同樣的分析模式、同樣的評價標準,對學生加以模式化的訓練、規范、鉗制,逼使語文學科成為以共性壓制個性、生產統一模子產品的罪魁禍首,從課堂教學的定型程序化,到文本解讀的“統一化”、“公話化”,到學生作文的虛偽抒情、喪失自我體驗的公式化,再到考試題型的“標準化”,無不是在做著扼殺人的靈性的事情。無視“人”的存在,抹殺個性存在,不把人當人,不從人的發展角度確立語文教育目標、關注人的全面成長,是語文教育的一大頑疾。
大閱讀語文教學本著語文學科“對于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科學文化素養”,“對于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和吸收人類的進步文化,提高國民素質都具有重要意義” *⑸的精神,力圖改變把語文課上成純語言知識的傳授訓練課,把語文課變成政治說教課的狀況,突出語文課的文學性,審美性,生活性,文化性,注重對人文因素的挖掘,遵循對人的充分尊重的“以人為本”原則,回歸人文關懷,教學中還學生以閱讀的自由,感悟的空間,體驗的過程,在體驗中喚醒一味應試的麻木冷漠的內心。它拒絕說教性的虛偽灌輸,拒絕功利性的虛偽抒情,拒絕無視人的個性的“公話”鉗制,讓學生在廣泛而自主的閱讀中汲取生命養料,作人類精神世界的美食家,接受來自政治、經濟、法律、道德、宗教、藝術、審美、歷史、習俗等眾多文化氛圍的熏陶,在對自然的、社會的,古代的、現代的,傳統的、外來的人類精神財富的了解、接受、感悟中,不斷充實,不斷提高,得到個體的意志、毅力、個性、氣質、興趣、情感等心理品質的日趨成熟,形成健全的人格。
大閱讀語文教學意在實踐“語文學科承擔著教育的一個重要使命,即實現對人的全面關懷”這一思想。力圖從語文做起,改變學生精神世界貧乏荒蕪的狀況,倡導對人的尊重,對人的個性的尊重,對生命個體的關懷。在激起學生閱讀興趣、嘗試有益閱讀的同時,扭轉語文“第三世界”的被動局面,力圖喚醒知識硬殼內包裹著的“不見人本身”的靈魂,為學生一生的成長打下精神的底子,不斷構建自我的精神世界,實現人的素養的全面提高。正如王元驤所言:“沒有任何其他意識形態對于人所產生的影響像文學作品所喚起的審美體驗那樣,使整個心靈都得到如此深刻的觸動,產生如此強烈的影響,獲得如此全面的滋養。它在人們精神上所產生的綜合效應,決不是一般的知識傳播、道德教育和娛樂消遣所能企及的! *⑹
學生語文學習成功與否的標志,不應該只是考分的高低,而是能否把汲取的知識內化為自己一生成長的甘泉,使自己成為一個內心世界豐富的人、有思想深度的、脫離低級氣味的有品位的人。
----------------------------------------
木棉
( mumjl 于 2001-10-05 19:52:44修改過本帖 )
RE: “大閱讀語文教學”的思考與實踐(二) (精華) 回 復
作者: zhaming - zhaming (瀏覽次數: 65 次)
發表日期: 2001-10-04 23:45
等…… 飛流于 2001.10.04 16:10 發表在詩路花語
構成曾經的東西,支撐著我的生活。
同樣的道路,不一樣的步伐在走……
我不前行,我也不后退
只是在等待,等待的生活里是空的。
我,一個走在街中的游蕩者,
我,一個目光呆滯卻遙望遠處。
生命給無知的人太多的時間,
一樣有限的時間,在我的手里
顯得寬余了許多,因為我在等。
機會,轉折點隨時都在,我希望
機遇,真的與我相碰,
也許期待某件事也有堅定的信心
學會耐心去等待。
我在等,我沒選擇也許我不想選擇
我不希望的結果,我寧愿去等,
盲目的等!
我的目光有些懶散,真的有些不耐煩,
昨天我等了,明天我還要等,
青春在等待里啞口無言,步履沒有半步的移動
春秋穿過我的身體,
日頭從東邊起,西邊落。
生來,人就只有一個目標,
就是等著死去,
有的人在這等待的中間里享受,
有的人在這等待里呼嚎,
我是后者,不,我是前者,
我真的有點分不清,
從轉瞬即逝的事物中 獲得了什么樂趣?
或許是沒了這種知覺是得不到的!
而我只是沉浸在生活中的等待者。
----------------------------------------
查鳴
RE: “大閱讀語文教學”的思考與實踐(二) 回 復
作者: 木棉 - mumjl (瀏覽次數: 20 次)
發表日期: 2001-10-05 17:46
語文教育中,有一根貫穿所有教學活動的紅線,也是所有流程的設計、方法的使用中必須突出的精神,
即,語文教師要大膽的擯棄教學的功利主義思想,把語文從“第三世界”中,從升學應試科目的“附
庸”中拯救出來。在升學成為一種世俗公認的讀書目的的學校教育中,“數理化占據了講臺的中心,曾
經被奉為經典的古典課程和人文課程受到排擠,學生被包裹在一層堅實的知識硬殼中,被牢牢地遮蔽起
來,再也不見人本身了”(《當代文萃》 2000年5期 P12)。因為語文不是掙分見效快捷的科目,因
為語文考試分數的個體差異不很大,亦即不能拉開升考的實際性檔次,在高中教學中,語文被自覺不自
覺地打入“冷宮”,語文老師課上將學生讀名著的激情煽得火熱,課下見到學生真的讀名著---哪怕
是絕對經典的好書,從班主任到科任教師,到家長,都要再三告誡:“時間經不起浪費,這個樣子怎么
考大學?”我們經常大論“要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其實學生的興趣大著呢,剝奪他們這個興趣
的恰恰是老師。語文在“數值”與“素質”面前,總是無所適從,在迷失自己的同時,走入一個個怪
圈,走得一臉尷尬。語文教育的創新,在于教師要真正意識到我們語文的價值,能夠上升到一定高度看
待語文,明白理想的語文教學并不是可以用分數量化的,甘心于不做應試的英雄,而做滋潤學生一生成
長的甘泉,讓語文真正的人文精神閃耀光彩!
[大閱讀語文教學的思考與實踐(二)]相關文章:
5.道大無外閱讀答案
10.初二語文教學計劃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