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解釋文中下列加點字詞。
1、 學而時習之( )( )( ) 2、不亦說乎( )( )
3、有朋自遠方來( ) 4、人不知而不慍( )( )
5、不亦君子乎( ) 6、吾日三省吾身( )( )( )( )
7、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 8、傳不習乎( ) 9、溫故而知新( )10、學而不思則罔( )( ) 11、思而不學則殆( )
12、是知也( ) 13、見賢思齊焉( ) 14、三人行( ) 15、擇其善者而從之( ) 16、士不可以不弘毅( )( )( )
17、死而后已( ) 18、歲寒( ) 19、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20、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 ) 21、其恕乎( )( )
22、勿施于人( )( ) 23、誨女知之乎( )( )
24、可以為師矣( ) 25、擇其善者而從之( )( )
25、故:故時有物外之趣( ) 溫故而知新( )
26、知:人不知而不慍( ) 知之為知之( ) 是知也( )
誨女知之乎( )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二、 翻譯句子。
1、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2、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3、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4、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5、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6、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7、 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8、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9、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p>
10、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1、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12、 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
13、 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14、 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5、 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16、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 用《論語》中的原文填空。
1、認為真正有修養(yǎng)的君子應具有的風格的一句是: , 。
2、談“學”與“思”辯證關系的句子是: , 。
3、告訴我們要有謙虛好學的態(tài)度的句子是: , 。
4、告訴我們正確對待“知”與“不知”的態(tài)度的句子是: , 。
5、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為鑒,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聯(lián)想到《論語》中孔子的話:
, 。
6、“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原因是: 。
7、告訴我們做人應該像松柏一樣堅貞不屈的句子是: , 。
8、告訴我們不能將自己不愿做的事強加給別人的句子是: , 。
四、請從學習態(tài)度、學習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把下面的句子進行歸類(只填序號)。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3)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p>
(4)吾日三省吾身 (5)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6)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7)溫故而知新 (8)人不知而不慍 (9)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寫學習態(tài)度的句子序號: 寫學習方法的句子序號:
寫修身做人的句子序號:
四、 比較下列句子中的“而”的不同用法,分別歸類,將字母填入括號里。
A、表順接 B、表轉接
(1)學而時習之( ) (2)人不知而不慍( )
(3)思而不學則殆( ) (4)擇其善者而從之( )
陳雨
[《論語十則》 教案教學設計(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相關文章:
3.論語十則教學課件
6.論語十則注釋翻譯
7.論語十則的讀后感
10.論語選讀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