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佛坪縣中學 王寶杰 輯錄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 從文體寫作的目的入手,了解議論文中的記敘和記敘文里的記敘的不同。
2、 培養訓練學生掌握議論文里記敘的寫作方法。
過程與方法:
3、尋找寫作實例,進行比較,總結寫作規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4、領悟愛的力量的偉大,懂得愛的教育的重要。
【教學重點】 議論文中的記敘和記敘文里的記敘的不同。
【教學難點】 進行比較,總結寫作規律。
【教學方法】 自主、 合作 、探究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先請同學們閱讀下面兩段文字,辨析一下二者在表達方式方面有什么不同?
文段一:
“父親的身體一直不好,從小我便住在外婆家。7歲那年,因為媽媽工作的關系,我回到了家--一個全然陌生的家。父親的脾氣不好,媽媽處處忍讓,但也沒見他臉上露出過笑意,仿佛自己成為家中的元老是名副其實的。
他規定每晚六點以前必須開飯。有一次,母親因燒魚而晚開飯,父親便一言不發,坐在那太師椅上。微胖的身驅,仿佛一個生銹的大水壺,只要一經加熱,便可以沸騰。我不敢靠近,害怕會一觸即發。那閘門式的嘴,好像只要一經打開,憤怒之詞便會如潮水般涌來。
于是,每天我都循規蹈矩,不敢有絲毫犯規。一日,因汽車誤班,我回到家時已六點半,我猶豫著,始終不敢進門,徘徊在家門口。父親拖著生病的身子開門張望,發現我在門口。我轉身想逃,還沒來得及,就覺得肩頭一松,書包已被拿下,莫非他要打我?我不敢往下想,但父親只是拍拍我的頭,帶我進門。“餓了嗎?”見我點頭,便不住往我碗里夾菜。”
文段二:
“愛,是我們一個永恒的話題。我們崇尚愛,尊重愛,奉獻愛。正是因為有了愛的存在,我們的社會才得以延續到今天。
上到愛祖國、愛人民,下到愛父母、愛朋友,我們的生活中無不存在愛。正是這點點滴滴發瑣碎的愛,才譜寫了不朽的生活篇章。
徐本禹正是懷著一顆無私的愛心,只身一人走向大山里,用溫柔的雙肩擔負起不該屬于他的那份重擔;邰麗華對藝術的熱愛為我們勾勒生命的蓬勃和人生的高潔;李春燕對父老鄉親們的愛使她成為照亮苗鄉的月亮……
世界需要愛,我們人人都需要愛的呵護、愛的滋潤。沒有愛的世界,將是怎樣的黑暗,我不敢想象。我只知道,有愛的世界就有光明,有愛的地方就有天空,你我伸出手來,讓世界充滿愛。 ”
“文段一”中的描繪重點就是父親的壞脾氣和他嚴中帶慈的性格。因為記敘文的寫作目的是提供人、事、物的形態、狀貌、性格、功能、事態的變化的畫面;所以在寫作時要著力表現表現事物的完整性、具體性和形象的可感性,切忌概念化的語言;要求提供生動的直觀感受,讓人親臨其境,親睹其事;通過感情的渠道,以事感人,以情動人。
文段二實際上是一段議論文。把文段二和文段一進行比較,是不是發現議論文中的記敘明顯沒有了細致描寫的成分,而是概括事例來證明論點的呢?這其實就是議論文中記敘的最主要特點。
二、寫作知識、方法解析:
1、議論文中的記敘:
議論文敘述事實論據,不是為敘述而敘述,而是為議論而敘述,目的是為了證明論點,因此,敘述事實論據必須簡單、清楚和精要。在敘述時應該把中間過長過細的記敘刪除掉,把一件復雜的事化解成幾件簡單明了的事,讓這些事變支撐論點的一個又一個論據。也就是說,要用概括性的語言來表達。就像上文材料二中的敘述,無論是徐本禹、邰麗華,還是李春燕,他們的事跡不用詳盡描繪,只要一句話概括就行了。
議論文中的記敘 議論文中的敘述是不是只要注意語言的簡潔與概括就夠了呢?
當然不是,議論中的記敘還應做到以下幾點:
1)敘述的事例要與論點一致。
議論文中的記敘,要受觀點的制約。記敘的事例要與論點一致,為論點服務。例如《想和做》一文,為了論證“想和做是分不開的,一定要聯結起來”這一觀點,文章就敘述了學游泳的事例:“人怎樣學會游泳的呢 ?光靠觀察各種物體在水中浮沉的現象,光靠觀察魚類和水禽的動作,那是不夠的;一定要自己跳下水去試驗,一次,兩次,十次,幾十次地試驗,才學會了游泳。如果只站在水邊,先是一陣子呆看,再發一陣子空想,即使能夠想出一大堆‘道理’來,自己還是不會游泳……”這樣的記敘,用來說明“想”和“做”一定要聯結起來的道理,是十分一致的。
2)對記敘的事例要辨別真偽。
議論文中所記敘的事例,要辨別真偽。所謂“真”,就是指符合論點的事例;所謂“偽”,就是指不符合論點的事例。有一位同學寫的議論文《驕者必敗》,引用了很多事例,來證明論點。諸如趙括敗于秦軍,曹操敗于赤壁之戰,項羽自刎于烏江。巴黎公社失敗,希特勒為蘇聯紅軍所敗等等。我們把這些事例仔細思考一下,鑒別一下,就會發現這些事例并不是都能說明“驕者必敗”的論點的。歷史上的項羽、曹操,他們都是由于驕傲,在某種場合下失敗了,所以這些事例是符合論點的,是“真”的。但另外幾則事例放在這里是不夠妥當的。希特勒的失敗,是由于他發動的戰爭是侵略戰爭,它是違背全世界人民利益的非正義戰爭,他的必然失敗,并非由于驕傲。巴黎公社失敗,是由于缺乏經驗和外部敵人的過于強大,也并非由于驕傲。而趙括這個“紙上談兵”的人物,理論脫離實際,所以敗給秦國,主要的也不是由于驕傲。這些事例都不能用來證明“驕者必敗”的論點,所以這些材料是“偽”的。“真”的事例,可以增強文章的說服力,不是有句話叫做“事實勝于雄辯”嗎 ?而“偽”的事例,則不但無助于突出論點,而且會出現自相矛盾、歪曲原意的不良作用。
3)根據論點的需要來確定記敘的角度。
一個事例,往往可以從不同的角度說明不同的論點。論點不同,材料敘述的側重點也要有所不同。根據論點的需要,對記敘的事例作定向限制,著重記敘符合論證需要的內容,突出某個側面,而不是完整地、面面俱到地敘述事實,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定向轉述”。為了議論的需要,定向轉述要選擇恰當的角度或口徑,轉述有關的事件,為議論提供依據,使敘述的材料與觀點一致起來。定向轉述關鍵在定向上,同一個材料,服從于不同的議論觀點就有不同的方向、角度的轉述,就有不同的論證效果。
2、記敘文里的記敘:
在記敘文中,敘述是基礎。一講敘述,首先涉及的就是敘述的對象--事情。一般說來,當我們拿到一個記敘文的題目,頭腦中總會浮現出好幾件符合題目要求的事情,究竟寫哪一件,必須本著敘事典型的標準,作出判斷和選擇。怎樣符合敘事典型的標準呢?首先,選寫的事情在本質上要有代表性;其次,選寫的事情還要有時代的特色。
記敘文的寫作目的是提供人、事、物的形態、狀貌、性格、功能、事態的變化的畫面,表現事物的完整性、具體性和形象的可感性,切忌概念化的語言,要求提供生動的直觀感受,讓人親臨其境,親睹其事,通過感情的渠道,以事感人,以情動人。
《水滸傳》中林沖棒打洪教頭的片段,原文是1400多字的故事。為服從議論的需要,則有不同方向的轉述。
先看茅盾《談〈水滸〉的人物和結構》,為了證明《水滸》故事發展的“前后勾聯”“搖曳多姿”“錯綜而富于變化”的特點,茅盾這樣定向轉述:
“要說比武了,卻又不比,先吃酒,當真開始比武了,卻又半真(洪教頭方面)半假(林沖方面),于是柴進使銀子叫解差開枷,又用大錠銀作注,最后是真比,只百余字就結束了。”
毛澤東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中,為了論證“戰略退卻”是“為了保存實力,待機破敵,而采取的一個有計劃的戰略步驟”的觀點,也援引了林沖與洪教頭比武的故事。他是這樣定向轉述的:
“《水滸傳》上的洪教頭,在柴進家中要打林沖,連喚幾個‘來’‘來’‘來’,結果是退讓的林沖看出洪教頭的破綻,一腳踢翻了洪教頭。”
用了不足50個字定向轉述了這個故事,緊扣“退讓”,突出“退讓”后的勝利,有力地論證了“戰略退卻”的必要性。
洪教頭要求比武,林沖卻是“不敢”;真要比武了,林沖又“尋思”“躊躇”;待到洪教頭步步逼近,林沖方禮貌地出場,只四五棒便“讓輸”了;解枷后真比,林沖略識破綻,洪教頭便“撲地倒了”。
用了不到90個字,揭示了林沖謹小慎微、委曲求全的性格及武藝高強,而洪教頭則盛氣凌人、外強中干,證明了“人物的一切都由人物本身的行動去說明”的觀點。
古人說“凡為文以意為主。”議論文的“意”就是論點。一篇議論文,中心論點確定以后,就得通過擺事實和講道理去論證它。這就有一個圍繞中心論點展開論述的問題。“論”,是講道理;“述”,是擺事實。在論證過程中,要善于把“論”和“述”這兩個方面結合起來,而關鍵是“圍繞”,即緊緊扣住中心論點,而不是與中心論點相游離,甚至風馬牛不相及。
議論文是通過直接說理、論述來闡明問題、表達思想的。它的這一特點,決定了它的語言是概括性的語言。所謂概括,就是將具體事物加以抽象,反映事物的本質特點。比如毛澤東同志在《紀念白求恩》一文中說:“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表現在他對工作的極端的負責任,對同志對人民的極端的熱忱。”這就是高度地概括化了的語言。
議論文語言的概括性,還表現在事實論據的敘述上。議論文敘述事實論據,不是為敘述而敘述,而是為議論而敘述,目的是為了證明論點,因此,敘述事實論據必須簡單、清楚和精要。要做到清楚而概括地敘述事實論據,首先要善于截取材料中能充分證明論點的部分,而舍去與論點無關的內容;其次要學會用概括性的語言來表達。
要寫好議論文,必須運用好敘述,敘述的重點是定向轉述。定向轉述,不是把人物原來的經歷和事件經過照抄照搬,而是服從議論需要的再創作。為了議論的需要,定向轉述要選擇恰當的角度或口徑,轉述有關的事件,為議論提供依據,使敘述的材料與觀點一致起來。定向轉述關鍵在定向上,同一個材料,服從于不同的議論觀點就有不同的方向、角度的轉述,就有不同的論證效果。
三、范文揣摩
精神的伊甸園
“在這個世界上只有兩樣東西能使我們感動--一個是我們頭頂燦爛的星空,另一個則是我們內心的道德準則。”一百多年以前的康德如是說。
也許,我們并不能像莊子那樣,有一種看透世俗的坦然,以及一副“泥濘中亦可”的大無畏;也許,我們并不能像魯迅那樣,有一種尖銳的目光,深刻地揭示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所積存著的民族劣根性;也許,我們并不能像美國作家海倫凱勒那樣,雖然盲聾,卻依然保持一種崇高的品德……但是,我們可以把握自己。
當我們在車站看到我們所等的公交車已來,我們大可不必爭先恐后,我們可以讓別人先上,那種“秩序井然”不正是我們一直期待的嗎?當我們在馬路上看到一位盲人爺爺欲過馬路卻顫顫巍巍,我們也可以主動上前一步,扶爺爺過馬路,這種“關愛之情”不正是我們異口同聲地贊揚的嗎?……
我知道,現在的你也許會對這些都嗤之以鼻,可是當你對這一切都不屑一顧的時候,你是否感到一種文明的“異質”?!
的確,當今世界日新月異,物質也高速發展,但當我們舒適地享受物質文明所帶來的一切的時候,我們也應該想到我們的精神文明如何呢?試想,如果精神不發展,人文素養不培養,那么社會還會再進步嗎?……是的,我們必須向全世界乃至全人類呼吁--“構筑精神的伊甸園,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
一個人的人文素養反映了一個人的基本素養和品質,體現了他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價值觀;缺乏人文素養,失落人文精神,必然會制約社會乃至整個民族的發展。
余秋雨先生在他的《文化苦旅》中寫盡了文化深刻的內蘊,同時也將其豐富的人文精神寄寓其中,以警示當今的一代要牢牢地抓住“人文”這根繩索,沿著它來找尋我們前進的方向和發展的動力。
缺乏人文精神、人文素養的人是可怕的,用毛澤東的一首詩來概括之,即“墻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
有句話現在想來很有道理:“一個民族的發展前途總是由其人文精神決定著的。”
“構筑精神的伊甸園”--這是我們發自內心的呼喊,保持良好的人文精神,培養深厚的人文素養,不僅會讓你變得深刻,更會使你出類拔萃。
揣摩提示:
思考:作者在這篇議論文中是怎樣運用敘述的?
什么是人文素養?作者運用一組排比句概述了古今中外三個著名人物的事例,分別擇取了莊子的“大無畏”,魯迅的“尖銳”,海倫凱勒的“崇高”,以此說明這是一般人難以企及的“人文素養”。緊接著作者筆鋒一轉,“但是,我們可以把握自己”,對此,作者又一次運用了排比句式,對“讓別人先上車”的“秩序井然”,對扶盲人過馬路的“關愛之情”這類芝麻小事卻不屑一顧的反面現象作了深刻的分析,以此說明現實生活中存在著的文明的“異質”,因此人文素養不知不覺離我們遠去。
作者從人們熟視無睹的生活現象中看到了文明的“異質”,看到了人文素養流失的原因,顯示了作者深刻的洞察力,由此論述了“構筑精神的伊甸園”的必要性。
作者目光犀利,破立有致,轉合自然,顯示了很好的議論功底。
四、【片段練習】
閱讀下面的材料,請就“愛心能否要求回報”談談自己的看法。
在吉林省吉林市,一名給市長寫信求助的中年婦女最近成了人們議論的焦點。她曾經是一位愛心媽媽,如今為何開口向社會求助?她付出的愛心能得到回報嗎?
王艷玲,今年47歲,吉林省的一名普通的下崗女工,因撫養資助孤兒的愛心行為成為“2005年度感動江城十大人物”之一,“2006年度吉林市三八紅旗手”, 2007年4月全票當選“全國十大母親”。正是這樣一個曾經感動了一個城市的人,最近卻面臨著巨大的困境。母親病重需要大筆的醫藥費,兒子大學馬上畢業需要還清4年兩萬多元的助學貸款,還要替曾經拋棄她而今得了尿毒癥的前夫四處籌錢維持生命,兒子希望媽媽幫他找個滿意的工作……這一系列的事情讓這位大姐一籌莫展,幾近崩潰。王艷玲想呼吁一下,看看像她這樣的人,對社會畢竟有一點點貢獻的人,在如此困難的情況下,能不能給她出點好主意,有沒有什么好項目,讓她把這個難關渡過去。她說,她也不是想要回報,只是想在困難的時候,希望得到幫助。
第二課時
一、話題探討
愛是人類社會的一種美好情感,是人類生存發展的需要。在生物進化的過程中,面對大自然的惡劣環境,同一物種內部必須互助,才能生存和發展。人類的愛,就是在長期群體生活中形成的一種特殊感情。在現代社會,有些人被金錢腐蝕,喪失了愛心,這是很危險的。
愛與善良是聯系在一起的,愛包含著善良的因素。擁有愛心的人,對人對事的情感往往是善良的、溫和的。這種善良、溫和的愛心拒絕殘暴,維護美好,它能化干戈為玉帛,使邪惡的人受到感化。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無數次描繪過這種愛的力量。
擁有愛心的人,雖然渴望美好,渴望與自然、人和所有生命處于和諧的狀態,但絕不意味著可以容忍欺壓、不平和邪惡。追求美好的事物、鞭撻丑惡的東西,是擁有真正愛心的人所應有的人生態度。
愛的范圍非常廣泛,有親情之愛、朋友之愛、異性之愛等。不同類型的愛,性質和表現雖然有所差別,但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以純真的感情去祝愿所愛的人幸福,并且自己也參與這創造幸福的過程。讓我們每一個人都獻出一顆愛心,那么世界將會變得更加美好。
二、寫作指導
議論文是對某個問題、某件事進行分析、評論,表明自己的觀點、立場、態度、看法和主張的一種文體。它強調以理服人,通過分析事物的性質,揭示事物的本質、規律,來提高人們的認識。文體的這一特定目的決定了議論成為議論文最主要的表達方式。可是,這并不意味著記敘在議論文中無足輕重,相反,對議論文來說,記敘也是必不可少的表達方式之一。
記敘在議論文中必不可少,這是由議論文自身的特點決定的,議論文要“有感而發”、“持之有據”,這就要求議論文寫作必須立足于社會、人生的具體現象、事實、問題,這是議論文的生命源泉所在;因而,記敘便成了議論文中的必要的一種表達方式。
在寫作議論文的過程中,我們運用記敘這一表達方式時應做到以下三點:
1、把握文體明差異:
議論文中的記敘與記敘文中的記敘有著很大的區別。記敘文強調形象性,要求記敘細致入微、生動傳神;而議論文的記敘則是為分析問題、論證觀點服務,強調語言的概括性,即用簡明扼要的語言突顯事實中與論點相聯的規律、本質。
2、緊扣論點敘關鍵:
議論文中運用的事例在生活中都是完整、充實,充滿細節的,可是在寫作過程中,卻不能照搬照抄。我們必須根據中心論點對事例進行恰如其分的剪裁,提煉事例中與論點相聯的本質、規律加以敘述,為論證論點服務;而不能以詳盡的敘述代替議論,喧賓奪主。如課本中寫作借鑒中所列舉的幾個例子,都很好得體現了這一點,請同學們認真閱讀、揣摩。
3、情敘事例展風采:
同學們在敘述事實論據時,常常是站在第三者的立場上,面無表情地客觀敘述,顯得呆板生硬,而我們倡導學生在議論文的寫作中,與事實論據應是一種對話關系,要融入自己的愛憎分明之情,好惡之意,喜怒之色。事實論據的生動性一在于事實本身的感人動情,二在于作者飽含深情地引述。在飽含深情的引述中,盡展寫作的文學才華,在別人接受你的觀點的同時,一股濃濃的情韻也撲面而來。
三、寫作借鑒
情感認知文化
湖北考生
曾經熱血沸騰地仰視你,愛你的一切。中華─-我的文化。
那是《詩經》中的一汪清水,在水一方的伊人;那是華美的楚辭,閃閃發光;那是孔孟思想,百家爭鳴;那是大唐華章,仙樂飄飄;那是高山流水,那是古長城的細細青苔,那是岳麓書院的依依夕陽……漫步在中華的文化里,多少人醉得不知歸路,多少人沉醉于那泛黃的書頁,將精華與糟粕統統吸收。
因為深愛你,我們忘了去洗凈你,忘了理智清醒地去看你。在不知不覺中,流水靜默不流,華美的書頁一頁頁在腐朽。
我們變得自大,我們變得驕縱。大宋宮廷,白衣秀士,文臣儒士們忙著作詩寫賦,用程朱理學教化子民時,北方的鐵騎席卷了中華;康乾盛世,書生們忙著去作八股,去作經注考證時,大洋的另一端,開始了科技革命,改寫了歷史……我們有四大發明,我們有地動儀,我們有早他國一千多年的圓周率。可是,我們的土地上蘊育的是以農為本、固步自守的黃色文明,我們有鄭和去炫耀國威,可是我們沒有發現新大陸的哥倫布;我們有李白杜甫,卻沒有哥白尼牛頓;我們知道天朝上國,卻看不到外面的文明……我們陶醉于自己,我們不斷地用《天工開物》、《農政全書》去總結輝煌,卻忘了重視審視自己的文化……我們落后了。
歷史在悄然逝去,心中的熱情并沒有冷卻,但我們多了一分理智,在仔細地審視……
我看到了一位老人,用刀一樣的筆尖為自己的文化做手術──他是魯迅。我被深深地震動了。我們不是不愛自己的文化,而是太愛,以至于束縛了自己的靈魂。他,讓我們深深的明白,不能因為情感而影響對文化的認知,不能用迷信代替理智。
旭日東升,新的陽光在沖散陳腐的氣息。嶄新的人們放下了對自我的迷信,去追求真理。走來了孫中山,李大釗,迎來了毛澤東、鄧小平,“天朝圣國”的幻覺消失了,代替它的是“與時俱進”。我們激動歡欣……
四、布置作文:課后練習,任選一題。
寫作熱身:
讓學生自己談談對“愛的奉獻”的理解。
補充展示如下相關材料,讓學生從中選出一些材料看看哪些能夠為自己的論點服務,怎么把這些材料改造成適合支持自己論點的論據或者用已有的材料引出自己的論點。
材料:
1、花園廣場上,以為年輕的母親正在教可愛的兒子學步,兒子走路一搖一晃,很不穩定,母親在前面招著手示意兒子向前,突然,兒子摔倒了,哇哇的哭的很傷心,小手不停的揮著要母親拉他,而母親雖然眼神中充滿了關切,卻并沒有向前扶他,而是說:“好寶寶,自己起來!”兒子正大了眼睛,似乎聽懂了母親的話,艱難的爬了起來。母親笑了,拍拍兒子的小腦袋,兒子也“咯咯”的笑了……
2、唐山大地震的某監獄,獄墻倒塌,有許多犯人都爬出來,但他們并沒有逃跑之意,而是在唯一的一名獄警的指揮下去營救被壓在廢墟中的獄友和獄警。有的犯人被弄的鮮血淋漓,有的犯人的傷口化膿要用吸管去吸,一個當過醫生的犯人毫不猶豫的用嘴吸,解除了那個人的痛苦。
3、伊拉克戰爭后,廢墟一片,到處是簡陋的大棚,饑餓的難民。終于,有一天,一輛輛卡車快速駛來,把一批批貨物,送到每一個難民的手中,難民們都感動了,在淚光中看著一顆顆來自四面八方充滿友愛的心。
4、一場森林火災后,護林員在一棵樹下發現了一只像雕像般保持著一種姿態的燒焦的鳥兒,驚奇的護林員用樹枝輕輕的撥了撥那只鳥,沒想到幾只雛鳥從已經死去的母親翅膀底下鉆了出來。原來為了不讓災難降臨到幼小的孩子們身上,它把幾只小鳥帶到大樹底下,用自己的翅膀為它們撐起了一個保護傘。鳥媽媽本可以展翅飛走,但它沒有。
5、美國有一位億萬富翁,匿名捐款25年,總額達2.7億美元。一家慈善機構在多次接到他的捐款后,找到了他。
身份暴露后,記者蜂擁而至,當問到:“你在什么情況下捐款時。”他說:“在我感到最富的時候”。
“那么何時是你最富的時候?”
“在我想捐款的時候!”
金錢代表著富有,然而一個人最富的時候不見得是錢最多的時候,只要有一顆樸素的愛心,那他就是最富有的人。
6、一個教授帶著他的學生到黑人難民營搞調查研究,其中一課題是對該區200名黑人孩子前途作預測,結論令人沮喪,200名孩子無一例為地被認為“無所作為”“終生碌碌”等。
很多年過去了,老教授的繼承者帶著好奇心又來到這里,令人驚奇的是,200名孩子大都已成功,而他們認為這一切都源于一個小學教師,繼任者找到了這個遲暮乏年的教師,她說了很平常的一句話:“我愛這些孩子。”
7、一個叫邦妮的少女,身患重病,不久就要離開生活了16年的小鎮,一想到自己的病,她不禁十分辛酸。
她來到鎮上的一家俱樂部,觀看那里的籃球訓練。當她看到一個被同伴輕視的小男孩不能上場時,同情之意油然而生。在門口,她聽到了這個叫羅杰的男孩與母親的對話。從中了解到,羅杰家要搬家,他想明天得到上場的機會,盡管他知道這不大可能。邦妮很想幫助他,于是找到了羅杰的隊友,與他們協商。
想到自己將不久于人世,邦妮想最后發揮自己的光和熱。她答應那些孩子,只要他們讓羅杰上場,自己就將一串價值不菲的紫水晶項鏈送給他們。后來,正因為有了邦妮的幫助,羅杰重新找到了生活的勇氣,從而改變的他的一生。
學生思考,重新組織材料,師生相互交流。
王寶杰
[愛的奉獻學習議論中的記敘 教案教學設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相關文章:
10.高中政治課必修三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