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寫好雜文
貴州省普安二中:余永正
一、雜文的定義:
雜文是文藝性的社會論文。它兼有政論、文藝兩種因素,但以議論為主。雜文不像一般議論文那樣抽象地說理,或者簡單地舉例說明,而是運用形象化的方法,通過對具體事例的剖析 ,以比喻、征引、聯想、引申、夾敘夾議等手法來闡發深刻的道理。
雜文的題材廣泛,內容豐富,篇幅短小,形式靈活。雜感、隨筆、短評、札記、書信、日記 、編后、序跋、演講等,都可以成為一篇好的雜文。
二、雜文的特點:
(一)理論性。
這是雜文區別于其他文體的顯著特點,詩歌可以表達一定的哲理,但不能具體闡述某一道理;散文可以有少許議論,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但議論不能太多,如太多了,就不是散文;小說更不能擔負議論的作用。惟獨雜文可以當投槍,當匕首,“論時事不留面子,碥錮蔽常取類型”,可以是“感應的神經,攻守的手足”,可以天南海北,任意而談。既可以放眼于世界大事,各國的軍事、經濟、文化、外交、娛樂、體育,也可以放眼于祖國的各項建設;既可以關注一些“鵝冠博帶,居廟堂之高”的官員,還可以關注身邊普通人的思想、生活、文化、娛樂等。看到好現象,聽到好消息,發現好典型,就立即予以贊美,使之在全社會發揚光大;反之,則予以駁斥,使之各種壞思想、壞現象、壞人物不能抬頭蔓延。
魯迅先生認為雜文的任務是“要催促新的產生,對于有害于新的事物,則竭力加以打擊”。這在當時確有革命性,但是,在和平年代,這樣的觀點也有失偏頗。因為“新的事物”不一定都是進步的、是好的,簡單地舉個例子,妓女在一些國家是合法的,但引入中國,也算“新的事物”,要在中國實現“妓女合法化”,就不是什么好事情,因為不適合中國的國情。所以,我認為現今雜文的任務就是弘揚真善美,鞭撻假惡丑;弘揚正氣,抵制歪風邪氣。它的功用可以用形象的比喻來說明,雜文既是一付良藥苦口的清涼劑,使人清醒明智,又是一口黃鐘大呂,暮鼓晨鐘,振聾發聵,警策人心;既是一面明鏡,可以揭丑惡、明是非、正風氣、知興替,也可以是號角,呼喚良知,呼喚正義,呼喚理性,呼喚真善美;既可以是催化劑,催人進步,促人奮發,還可以是開路機,鏟除荊棘、雜草、亂石、垃圾,為社會的進步,開辟出更寬闊的道路來。
有人認為雜文寫得越偏激越好,不管觀點的正確與否,只要自圓其說就可以了。其實,這是一種誤解,我以為雜文首先要觀點正確,以理服人,用辯證的發展的觀點看問題,而不是強詞奪理,亂講一氣。如果觀點錯誤,即使語言再優美,再善于雄辯,也是一攻即破的。曾經在網絡上對現代詩的發展進行激烈辯論,有人提出“現代詩已經墮落了,一定會毀滅的”的論點,雖然洋洋灑灑數千言,但由于其觀點本身的錯誤,經不起別人的駁斥,而宣布破產。
(二)文學性。
即指雜文與一般的政論不同,它不僅具有邏輯的力量、真理的力量,而且講究語言藝術的運用,靠形象、機智影響讀者,用形象化的語言表達自己的觀點。雜文應該是一壺濃茶,不但可以解渴,而且讓人回味。雜文如果寫得沒有文采,就不啻于喝一杯白開水,淡而無味。
有人說,雜文只要把自己的思想表達清楚就行了,何必要什么文采。其實,這也是一種誤解,光有思想性而沒有文學性,那他就是論文,讀后讓人枯燥無味;光有藝術性而沒有思想性,那他就是文字游戲了,不是雜文。好的雜文,應該是思想性與文學性完美的統一。魯迅、胡適、梁實秋等人的雜文為何感染力強,除了有深刻地思想外,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的文章富有文采。所以讀他們的雜文,覺得很過癮,“甘之若飴”。巴金的《隨感錄》我讀了幾篇,覺得確少文采,所以不怎么吸引人,論述也簡略了些。李傲的雜文雖然不乏尖銳潑辣、幽默風趣,但我覺得語言粗俗了些。王小波的雜文邏輯性強,但在文采上依然是“稍遜風騷”。
一個好的雜文作者不但是個“哲學家”、“思想家”,而且是個“文學家”。雜文作者不但要博學多識,而且要能寫出優美的散文、詩歌和小說。他在雜文寫作中既可以引用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也可以引述典型事例典型事件;既可以引用一些成語、俗語、諺語、歇后語,還可以引用一些方言土語;既可以使用比喻、借用、排比、對偶、夸張、反問等修辭手法,也可以使用諷刺、幽默、反語等表現方法。有人說,雜文是最好寫的文學體裁,其實這也是一種偏見,要真正寫好雜文,不但要博學多識,上知天文,下曉地理,諸子百家、三教九流,古今中外,無所不知,無所不曉,而且要有優美的文筆,嫻熟的寫作技巧,才能寫好雜文。相對于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詩歌是語言的濃縮,情感的表達來說,雜文所包涵得容量更大,寫起來更加費事。作為一種文體,它沒有高低貴淺之分,四分天下文章,雜文應該有一席之地。優秀的雜文,文筆優美,在輕松幽默的筆觸中包涵深刻的哲理。雜文不但思想豐富,而且富有文采。
(三)現實性。
這是雜文得以產生和獨立存在的基本前提,是雜文的基本特征之一。雜文寫作總是植根于現實土壤,及時迅速地反映現實生活,“文章合為時而著,文章合為事而作”,正是雜文創作的源泉。
魯迅先生認為,生存的小品文,必須“是匕首,是投槍,能和讀者一同殺出一條生存的血路的東西”。其實,時過境遷,魯迅所處的時代和我們現在的時代截然不同,因此,雜文面臨的任務也不同,雜文的內容和形式也要跟著變化。在現階段,雜文的現實性主要體現在關注社會的熱點難點上,關注民生的狀態上,關注人們的思想感情上。
如文清的雜文通常關注的是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在寫法上常采用以小見大的手法,她常常是選取現實生活中的某一件小事、一個故事,或者一個有代表性的論點、一句兩句關鍵性的話語、一句俗語諺語,進行具體分析,然后引申出一個道理,給人以啟發和教育,使人豁然開朗。心靈苦渡的雜文一如他的網名,有“普渡眾生”的味道。他的雜文多是對官場腐敗現象的揭示,對下層民眾的深深同情,對生命的吶喊,對人生的感悟。他的好多雜文采用對話的形式,在輕松的談話中揭示深刻地哲理。斗南子關注的是“妓女、妓男”“包二奶”等情場上出現的不正,F象,月移花影兒、紅酒女人等關注的是女性的生存狀態,逝者如斯、舒展、淺草閑陽等人關注的是文學網絡上的一些現象。由于每位寫手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不同,所以他們關注的對象不同,寫作風格不同,從而使雜文呈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態勢。
( 四)趣味性。
就是要求雜文寫得詼諧幽默,生動有趣增強,有可讀性和強烈的感染力。魯迅先生寫雜文常常通過貼切的比喻,或者類比、講故事、成語典故來增強文章的生動性、趣味性,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他善于把豐富深刻的思想,甚至深奧的人生哲理,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寫出來,而不是單純的說理,避免了純理論的枯燥、平板和堅硬。魯迅之“理”不是理論之“理”,而是文學之“理”,他是用文學的形象和文學的語言闡發事理,所以閱讀起來有一種酣暢淋漓的感覺。有人把魯迅的雜文稱之為詩與論的結合,充分說明了魯迅雜文的魅力。梁實秋的文章也寫得詼諧幽默,我第一次讀他的散文時,常常禁不住捧腹大笑,家里人問我笑什么,我說梁實秋的文章太搞笑了,不由人大笑。林語堂先生的雜文也寫得幽默風趣,但沒有梁實秋先生的搞笑,說到有趣處,我只是會心一笑。文清的雜文常常善于引用方言俗語、有趣的故事進行說理,娓娓道來,引人入勝。
三、 雜文的寫作:
雜文應怎樣寫作呢?
。ㄒ唬┐箢}小作
就是要求從重大的社會問題中,抓住最尖銳最能反映本質的一點,或從一個側面去做文章。 這是一種“大處著眼小處落筆”的寫作方法。寫作者要礎按蟠ψ叛坌〈β潯省鋇男醋鞣椒。写作者覐囊涣I晨词澜,從一朵浪花見大?nbsp;,也就是要“大中取小,小中見大”。具體地說,可以從一個人、一樁事、一句話、一首詩 、一篇小說、一條諺語、一個典故、一則笑話、一段歷史傳說等等,作為發揮議論的依據。 通過對照、聯想、借喻、類比,生發開去,提示隱藏在具體現象后的意義,發掘深刻的主題 。
例如,有一篇《從撥火棍想起的》雜文,從膾炙人口的楊家將故事中選擇了楊家宿將焦贊為解主帥楊宗保邊關之圍,回府求援,在天波府燒火丫頭的撥火棍“教訓”之下,終于承認楊排風的非凡將才,并自甘居下,請佘太君讓楊排風領兵馬馳援的小故事作為題材,生動而深刻地表現了反對壓制、摧殘人才、渴望起用賢能之士為四化建設出力的主題思想。
(二)勾勒形象
魯迅說:“我的雜文,所寫的常是一鼻、一嘴、一毛,但合起來,已幾乎是或一形象的全體 !保ā稖曙L月談》后記)這正是對“勾勒形象”的最好說明。
魯迅說他“論時事不留面子,砭錮弊常取類型”!叭☆愋汀本褪枪蠢招蜗,使這形象代表 某一類型的人。 寫雜文,就應如此勾勒形象,創造典型。
(三)多方取譬
寫雜文常常要通過貼切的比喻,或者類比、講故事、成語典故來增強文章的生動性、趣味性 ,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以便于讀者接受。例如,魯迅在《做雜文也不易》中,將雜文比喻為“也照穢水,也看濃汁,有時研究淋菌,有時解剖蒼蠅”的“小小的顯微鏡”。這個比喻是何等的深刻形象!它生動地顯示出雜文精悍的特點和戰斗的作用。又如,魯迅寫《論雷峰塔的倒掉》,巧用法海逃到蟹殼里避難的故事,顯示作惡多端者在世界上無容身之地的道理 。整篇文章表現了打破舊中國封建思想束縛的愿望,和對被壓迫者“白蛇娘娘”的同情。
(四)雜文要“雜”
雜文要“雜”,指的是:
1、題材上廣采博取,多方涉獵。
目的是為了從不同的角度深刻地表現主題,豐富思想內容。
2、內容上知識豐富,寓理于文。
雜文的“雜”體現在內容的豐富性和知識性。鄧拓有一篇雜文叫《一塊瓦片》。在不長的篇幅里,作者像一位飽經閱歷的長者,帶領我們追溯燒瓦的歷史,讓我們了解了瓦的過去。這里有北京故宮色彩斑瀾的“琉璃瓦”,有明代廬山天池 寺的“鐵瓦”,有西域泥婆羅宮的“銅瓦”,以及古代統治階級用來顯示他們奢侈生活的“ 銀瓦”、“金瓦”。作者又由歷代統治階級的豪華建筑聯想到我國勞動人民居住的簡陋,讓我們看到了我國北方農民和手工業者在舊社會里“上無片瓦下無寸土”的悲慘生活情景。讀這樣的文章,既可以獲得豐富的知識和無窮的樂趣,又可在作者娓娓的敘述中,不知不覺地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這樣就不是空洞地講道理,而是寓理于文,寓理于趣。
3、手法上善于用典,點石成金。
典故運用得好,能大大增加雜文的知識性、趣味性、生動性。例如魯迅寫雜文,對古今中外歷史掌故、文人逸事,無不信手拈來,點石成金,妙趣橫生,給人以深刻的啟示。他在《言論自由的界限》一文中,用《紅樓夢》里焦大醉后罵主子的故事諷刺新月派:
“看《紅樓夢》,覺得賈府上是言論頗不自由的地方。焦大以奴才的身份,仗著酒醉 ,從主子罵起,直到別的一切奴才,說只有兩個石獅子干凈。結果怎么樣呢?結果是主人深惡、奴才痛嫉,給了他一嘴巴糞。三年前的新月社諸君子,不幸和焦大有了相類的境遇......”
總而言之,在雜文寫作中,特別是初學寫作者常?嘤凇半s”不起來,缺乏形象性,沒有一點雜文的味道。出現這種窘境的原因,除了對所寫的問題想得不深不透以外,還與作者生活經驗的貧乏和知識面狹窄有很大關系。因此,在平時必須注重生活經驗和知識的積累與開拓,不斷擴大生活視野和知識面!
[如何才能寫好雜文(教學論文)]相關文章:
2.雜文馬說優秀教案
3.現代雜文散文精選
6.非主流隨筆雜文
7.論文怎么寫好
8.語文有效教學論文
9.教學論文評語
10.生物教學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