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三年級環境教育教學計劃(精選5篇)
光陰如水,我們又將奔赴下一階段的教學,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寫教學計劃吧。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教學計劃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三年級環境教育教學計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三年級環境教育教學計劃 1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貫徹“天人合一”、資源有限、可持續發展的環境教育理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環保意識。
二、目標任務
1、學生獲得環保的基本知識和觀點,懂得最基本的環境理論。
2、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和責任感,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環保的內在動機。
3、懂得家庭和自己怎樣以實際行動保護環境,形成良好的環保習慣。
三、主要內容
1、環保理論:
⑴我們共同的家園;
⑵人與自然;
⑶人與動物;
⑷人與社會;
⑸個人與他人。
2、環保常識:
⑴世界環境日;
⑵世界環保紀念日;
⑶中國環境標志;
⑷中國綠色食品標志;
⑸綠色食品;
⑹環保時裝;
⑺綠色筆;
⑻綠色包裝;
⑼綠色建筑;
⑽綠色膠卷;
⑾綠色計算機;
⑿綠色水源地;
⒀綠色汽車;
⒁環保材料;
⒂無鉛汽油。
3、環保現狀:
⑴我們生活的周圍存在著哪些污染;
⑵我們生活的周圍空氣污染有哪些;
⑶空氣質量預報;
⑷大氣污染對人體的`影響及如何減少;
⑸白色污染有哪些及如何減少;
⑹固體廢物污染有哪些及如何減少噪音;
⑺節約可利用資源的做法有哪些。
4、環保行動:
⑴保護環境,美化家庭;
⑵保護環境,美化社會;
⑶保護環境,美化家園。
四、基本途徑
環境教育是一項綜合性很強的教育,應當多渠道、全方位進行。
(一)開設環境教育課
要把這項教育開展得扎實深入,必須開發環境教育課程并把其作為基本載體,以便使環境教育比較系統地開展。學校要求各年級在這方面應進行大膽的嘗試,各年級教師應根據本年級學生年齡特點,認知規律以及掌握環保知識的現狀入手,根據學校環境教育的目標、理念、和環境教育內容,選擇適合本年級的環境教育的內容,期初制定好環境教育課教學計劃,備好環境教育課教案,上好每一節環境教育課。
(二)學科教學有機滲透
中學各科教材中都包含了一些環保內容,老師們應充分重視,對各門學科,特別是重點學科(生物、社會、語文、音樂)的課本內容進行分析、歸類,選出有關環境保護的篇目,適當地進行補充和擴展,使這些課文的教學與環境教育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讓學生在學習文化知識的過程中,樹立環境意識,達到滲透目的。
(三)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
寓環境教育于孩子們的實踐活動之中,讓他們在愉快的心情中很自然地接受環境教育,這樣既豐富了環境教育內容,又達到了提高孩子們各種參與能力的目的。一是結合學校原有課程,有意識地滲透在課堂教學中,進行愛護潔凈環保教育;二是結合鄉土教材,專門開設環保課;三是利用周二班會和周三下午興趣小組進行環保小分隊活動。
(四)營造校園的環境教育氛圍
良好的生存環境給人以美好性格的塑造和心靈的陶冶,與自然和諧相處是現代人應有的素質。因此,每一位老師應注意在自己的班里、校園里創設優美環境,誘發孩子們愛護環境,保護環境的意識。人類只有一個地球,校園是地球大環境中與我們關系最密切的小環境。要愛護地球就要從我們身邊做起,讓我們的教室、校園美麗起來。各班應采取多項措施美化、凈化學校環境。
三年級環境教育教學計劃 2
一、學生情況分析:
三年級學生基本掌握了一、二年級所開設課程的知識,有一些好的學習方法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有一定的環保意識和環保知識,但不系統、不全面。學生個體間存在差異,個別學生環保意識較差,學習興趣不濃,極少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是他們滯后的原因。
二、全學年教學目標總要求:
(一)雙基:
1、讓學生了解一些生態環境問題的產生和發展,感知這些環境問題帶來的危害,樹立環保意識,轉變浪費資源、破環環境的生活方式。
2、學會從自己做起,從身邊做起,持久地采取適當措施保護生態環境。
(二)思想教育:
1、體驗健康生活離不開好的環境。
2、樹立愛護環境、保護大自然的情感意識。
三、教學內容及重難點:
(一)教學內容:
1、大樹的功勞。
2、找尋珍稀動植物。
3、紙張的自述。
4、畫出秋的絢爛。
5、滴答滴答下雨了。
6、與動物交朋友。
7、大樹爺爺多少歲。
8、感受冬的寧靜。
9、過個環保的春節。
10、聆聽春的腳步。
11、室內花卉本領大。
12、鳥是人類的朋友。
13、爭做文明小游客。
14、玻璃瓶的新生。
15、走進昆蟲王國。
16、是誰阻擋了飛機的起飛。
17、擁抱夏的熱情。
18、節約是一種美德。
(二)重點難點:
1、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懷得到培養,團結協作的'能力得到鍛煉。
2、學生對動物與人的關系有比較深入的認識和了解,理解愛護、保護動物的重要性。
3、學生熱愛動物的情懷得到培養,團結協作的能力得到鍛煉。
從小樹立環境保護意識,把對全球環境的認識轉變為保護地球的具體行動。
4、體會自然之聲的美妙、和諧,保護大自然的意識增強。
5、學生的環保意識和節約用水的意識增強,樹立&“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的良好美德。
三年級環境教育教學計劃 3
一、指導思想:
通過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綠色教育活動,使全校師生切實掌握各科材料中有關綠色教育的內容,引導師生積極參與面向社會的綠色宣傳和綠色監督活動,樹立起較高的綠色意識和自覺保護環境的風尚,努力推進綠色宣傳教育的社會化,使我校成為綠色學校。
二、具體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層層落實責任目標
制定目標,健全組織。在上級的領導下,學校發揮環境教育領導小組的職能作用,由校長親任組長,各部門主任分工合作,將學校綠化、美化、凈化,以及形式多樣的環保教育活動的開展落到實處。
(二)豐富環保內容,體現教育為本
1、美化“綠色的校園”
加強辦公室、教室的保潔工作,加強道路、走廊藝術化給人的視感,創造更加幽靜、美觀的工作學習環境。
2、形成“綠色課程”
把綠色環境教育工作與學校工作結合,與學校課程結合,把綠色教育溶入學科課程、活動課程和隱性課程中。
(1)綠色環境教育滲透到學科教學之中。要求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將環境問題與教學內容有機結合。
(2)活動課程進一步促進綠色環境教育的深入開展。
(3)隱性課程加強對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學校要在保證校園清潔衛生的基礎上,通過警示牌、宣傳櫥窗達到環保教育的效果,并要求學生參與設計過程。
3、完善“綠化理念”
全體教師都要參與學校的.環境教育,做到人人參與,人人有責。并加大理論學習的力度。
(三)親身體驗樂趣
學校要尋找多種途徑,采用新穎活潑的方式,將環保教育與少先隊工作和學校德育工作緊密結合,使學生在活動中得到樂趣,也使環保意識在活動中得到升華。
1、以學校電視臺、廣播站、宣傳窗、黑板報等陣地為基礎,開設環境教育專欄,及時分析當前的環境現狀,開展生動的環境問題討論,報道校內外創綠活動等。
2、班級中隊要開展形式多樣的環境教育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增進環保意識。
3、利用學校網絡,號召學生查找環保知識,開展各類活動。
4、在全校范圍內以各種形式開展環保讀書大賽、辦環保手抄報、舉行環保演講比賽等系列活動,使學生逐步形成環保意識。
三年級環境教育教學計劃 4
一、指導思想
以“環境保護,教育為本”為核心理念,結合三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興趣需求,通過系統化、生活化的環境教育課程,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實踐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觀念。課程將融合學科教學、實踐活動和家校合作,引導學生從身邊小事做起,逐步形成保護環境的自覺行為。
二、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了解自然環境的基本構成(空氣、水、土壤、動植物等),認識當前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如空氣污染、水資源短缺、垃圾分類等)。
情感目標:激發學生對自然的熱愛,增強對環境問題的責任感,培養同理心和環保使命感。
行為目標:掌握日常環保技能(如垃圾分類、節約用水、減少塑料使用),形成“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的'環保習慣。
三、教學內容與安排
第一階段:環境認知與情感啟蒙(第1-4周)
主題1:環境與我們生活的關系
活動:開展“我的一天”主題討論,引導學生記錄一天中與環境的互動(如呼吸空氣、喝水、玩耍的場所)。
實踐:對比清潔與污染環境的圖片,討論環境對健康的影響。
主題2:認識自然環境的構成
活動:校園生態觀察,記錄植物、昆蟲和小動物,制作“自然發現手冊”。
案例:通過社區垃圾堆積引發蚊蟲滋生的故事,理解環境問題的現實性。
第二階段:環保行動與實踐(第5-12周)
主題3:環保行動——從我做起
活動:成立“環保小衛士”小組,輪流監督班級垃圾分類,設計分類指南。
實踐:開展“節水挑戰賽”,記錄家庭每日用水量,提出節水方案。
主題4:綠色校園建設
活動:參與校園植樹、清理垃圾,設計環保宣傳海報。
案例:組織“舊物改造”工作坊,用廢舊紙盒制作花盆或文具收納盒。
第三階段:社會參與與拓展(第13-16周)
主題5:環保知識拓展
活動:觀看紀錄片《地球脈動》,討論氣候變化對動植物的影響。
實踐:邀請環保志愿者進校講座,學習節能減排技巧。
主題6:社區環保行動
活動:組織“綠色出行”宣傳日,鼓勵學生步行或騎行上學。
實踐:參與社區垃圾分類宣傳,發放自制環保手冊。
四、教學方法與策略
體驗式教學:通過戶外觀察、實驗操作(如水質檢測、土壤采樣)增強直觀感受。
多媒體輔助:利用動畫、短視頻(如《大自然在說話》系列)講解復雜概念。
家校合作:布置家庭環保任務(如“無塑料袋日”),家長參與監督并反饋。
激勵機制:設立“環保之星”評選,表彰表現突出的學生。
五、教學資源與評估
資源:配備放大鏡、采樣瓶、水質檢測包等工具;推薦繪本《地球媽媽的呼喚》、科普片《藍色星球》。
評估:
知識測評:通過課堂問答、小測驗檢驗環保知識掌握情況。
行為觀察:記錄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環保行為(如垃圾分類、節約用水)。
作品展示:舉辦環保手抄報、繪畫展覽,評選優秀作品。
三年級環境教育教學計劃 5
一、指導思想
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核心理念,結合三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通過跨學科整合、主題式探究和社區實踐,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科學素養和社會責任感。課程將注重知識傳授與行為養成的結合,推動學生從“知環保”到“行環保”的轉變。
二、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理解生態系統、資源循環、污染治理等基礎概念,認識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
情感目標:培養對自然的敬畏之心,增強保護環境的緊迫感和使命感。
行為目標:掌握垃圾分類、節能減排、生態保護等技能,形成可持續生活方式。
三、教學內容與安排
第一階段:環境基礎與問題認知(第1-4周)
主題1:大自然的秘密
活動:通過“蒙眼行走”游戲體驗自然聲音,討論自然之美與脆弱性。
實踐:觀察校園樹木,記錄年輪、葉片特征,制作“樹木身份證”。
主題2:環境問題面面觀
活動:分組調研空氣污染、水污染、垃圾圍城等案例,制作問題卡片。
案例:分析某地區因過度開發導致河流干涸的新聞,討論人類責任。
第二階段:環保技能與實踐(第5-12周)
主題3:垃圾分類與資源循環
活動:開展“垃圾分類大挑戰”,用實物卡片模擬分類游戲。
實踐:設計“可回收物創意工坊”,用廢舊塑料瓶制作花盆或筆筒。
主題4:節能減排與綠色生活
活動:記錄家庭一周用電量,提出節能建議(如隨手關燈、使用節能電器)。
實踐:組織“綠色出行日”,鼓勵學生步行、騎行或乘坐公共交通。
第三階段:生態保護與社會參與(第13-16周)
主題5:保護生物多樣性
活動:觀看紀錄片《我們的星球》,討論物種滅絕的原因與影響。
實踐:參與“校園鳥類觀察”,記錄鳥類種類,制作保護標語。
主題6:社區環保行動
活動:聯合社區開展“清潔河道”活動,清理垃圾并檢測水質。
實踐:設計“環保宣傳單”,向居民普及垃圾分類知識。
四、教學方法與策略
跨學科整合:將環境教育與科學、語文、美術等學科結合,如用數學統計垃圾分類數據,用美術設計環保海報。
項目式學習:以“創建綠色校園”為主題,學生分組完成調研、方案設計、行動實施和成果展示。
社區聯動:與環保部門、社區組織合作,開展實地考察和志愿服務。
數字化工具:利用在線平臺(如班級博客)分享環保日記,開展“環保知識競賽”。
五、教學資源與評估
資源:配備顯微鏡、水質檢測儀等實驗器材;推薦書籍《寂靜的`春天》、APP“垃圾分類指南”。
評估:
知識測評:通過實驗報告、調研報告檢驗學生對環境問題的理解。
行為觀察:記錄學生在校園、家庭、社區中的環保行為。
成果展示:舉辦“環保項目博覽會”,展示學生設計的解決方案和創意作品。
【三年級環境教育教學計劃】相關文章:
環境教育教學計劃12-12
環境教育教學計劃10-16
小學環境教育教學計劃05-24
學校環境教育教學計劃09-10
班級環境教育教學計劃范文10-27
環境教育教學計劃范文(精選20篇)12-20
學校環境教育教學計劃(精選12篇)08-29
中學環境教育教學計劃(通用10篇)02-09
小學環境教育教學計劃(通用10篇)08-29
環境教育的教案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