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阿德勒超越自卑讀后感范文(通用6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寫一份讀后感,記錄收獲與付出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阿德勒超越自卑讀后感范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阿德勒超越自卑讀后感 1
他們總是想逃離人群、逃離與人協作、逃離自己必須要面對的問題,他們把自己局限在一個很小的環境里,在這個環境里,還要感受到自己能夠主宰,否則會越縮越小。——《超越自卑》
讀完這段話,你覺得自己是這樣子的人嗎?你有沒有曾經試過想盡辦法去逃避某些問題,或者不肯承認自己的某些錯誤,甚至想出一大堆的理由來封閉自己以逃避面對現實呢?
《超越自卑》到底是一本怎么樣的書呢?在本書中,阿德勒用通俗生動的語言描寫了人們如何從自卑感出發,去爭取優越感,從而獲得成功的。他特別強調每個人在童年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而自卑是所有人都具有的一種正常的感覺狀態,也是所有人之所以努力奮斗的的源頭,它非但不是弱點或異常,反而是創造的動力。
讀了《超越自卑》,我有很深的感悟和思考。對自卑這種人類內心的情感有了更深一層的了解。我們都知道,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地位優越,所以一直處于向上和改進的狀態,因此,一般都會有不同程度上的自卑情結。 而在個體心理學上是這樣定義自卑情結的:一個人對自己無法應付的問題表示出他的無能為力,這種表示的情緒就是自卑情結。
由自卑情結的定義,我們可以看出:自卑的人總是在不斷地爭取優越感,雖然這種爭取不是針對解決真正的問題,而是避開問題,以此來緩解自己的緊張。他們的爭取總是顯得很虛無,他們限制了自己的活動范圍,一直努力的是避免失敗,而不是想要去爭取成功,在困難面前,他們總是那么猶豫、彷徨、退卻。但是,正如阿德勒所說:由于身體缺陷或者是其他原因所引起的自卑感有可能會摧毀一個人,并讓人從此自甘墮落或者是導致某些精神疾病。但從另一方面來講,這也會促使人奮發圖強、振奮精神,用來彌補自身的弱點。所以來說,自卑并不是變態的表現,實質上它是人們在追求更高地位時的一種正常的心理現象。在生活中,很多的事情和事物都有兩面性,只是,我們應該如何才能控制好自卑這個因子,如何避免被它的負面效應所導致不良的影響,如何才能正確引導、充分發揮出它的正能量呢?
拿神經癥患者做比如,他們為自己筑起了微型城堡,把自己關在里面,只是望著外面的風、陽光、雨露、。根據自己的經驗,他們會在自己的城堡里通過各種方法滿足自己的控制欲,而且會嘗試很多種方式,直到選擇那種最簡潔有效的方式為止,他們會不斷地變化方法,總之無論是哪一種方式,都不會偏離一個目的,就是獲取優越感。如有一些人,他們不敢去追求屬于自己的愛情,連一個愛情的問題都不敢主動去面對,不敢去正視,總是想法設法通過種種理由去逃避現實的問題。這樣的`人,只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是永遠也難得到真正的愛情的。但是作為普通人的我們,生活是現實的,感情是多變的,我們可以轉換一種心態去面對我們所遇到的事,換個角度看問題,鼓足勇氣走出自己的城堡,去接受陽光雨露,接受風雨的洗禮。用一種健康良好的心態去面對問題,面對自己的缺陷、不足與錯誤,敢于正視自己本來的面貌,用積極的方式方法去彌補自己自卑的空洞。
又如另外有些人,恰恰相反,在我們的生活中,你遇到他時,并不會覺得他是一個自卑的人,但是我們可以通過細節的東西發現到他自卑的影子。比如說,有一個皮膚比較黑的孩子,站在比較白凈的孩子身邊時,她穿著得比較保守,把能遮住的地方都遮住,但是她在談吐的時候卻說話多表情多動作多,因為她想讓別人知道,她是好的,優秀的,盡管她的膚色很黑。其實她心里是自卑、怯懦的,但是為了掩飾這個因膚色所引起的自卑與怯懦,她選擇了表現自己,讓自己在其他方面比其他孩子要優秀。
沒有人能長期地忍受自卑之感,它一定會使他采取某種行動,來解除自己的緊張狀態。而成熟的補償行為可以讓我們的自卑情結得到升華,幫助個人的發展,成為前進的目標和動力,讓個人更趨向完善和成熟。如果一個人認為自己的內心力量很薄弱是一件可恥的事,當他通過幫助他人的方式、為社會奉獻的方式來獲得平衡,來獲取優越感,那么他就不會覺察到自卑。
從某種意義上說,自卑它也正是使我們向前進步的動力。比如說,在我們很小的時候,我們都是弱小的,我們是被動的群體,我們對周圍的世界一無所知,我們沒有能力控制這一切,但是,我們在不斷地長大,不斷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并在這個過程中享受到人類的種種情感,并在此過程中不斷地發現不一樣的自己。有一句話這樣子說的:世界為你關了一扇門,它也會為你打開一扇窗。所以無法控制和改變的現實,有時并不是無奈的,我們可以嘗試去挖掘自己身上別的地方,激發自己的潛能,或者會發現更優秀的自己。每個人都有自卑的存在,這是無可避免的,但是不代表就是壞事。
《超越自卑》是一本很好的書,細讀,你會發現很多的閃光點,而每一個閃光點便是一個智慧的精華,作家思想的靈魂。它是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而我覺得,它是送給我們最好的禮物,它涉及了我們的生命的意義,生命的成長,在多個方面對自卑作出了不同的詮釋。無論怎么樣,自卑是存在的,超越自卑才是我們最應該努力去做的,我們要正確認識到自卑是所有人都具有的一種正常的感覺狀態,也是所有人之所以努力奮斗的的源頭,它非但不是弱點或異常,反而是創造的動力。只有正確認識自卑,省察自己的生活風格,尋求適合自己的超越之道,才能持續地邁向更高的精神層次。
阿德勒超越自卑讀后感 2
“不管有無器官上的缺陷,兒童的自卑感總是一種普遍存在的事實。”“自卑感并不是變態的象征,而是個人在追求優越地位時,一種正常的發展過程。”因此要正視自卑,承認自卑感的存在,看到它對個人生活的影響。要消除自卑感對我們信念、生活態度、人生目標等的不良影響,先要找出引起自卑的原因。小到一個眼神、姿態,大到行為、人生目標、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都能反映一個人的心理狀態。當發現自己的人生態度出現偏差,應該進行徹底的自我反省。自卑感和優越感是相對存在的,之所以一個人會努力追求某方面的優越感,正是他在那方面不夠自信。
“經驗并不是成功或失敗之因。我們不會被經驗過的打擊所困擾,我們只是從中取得決定個人目標之物。我們被我們賦予經驗的意義決定了自己,當我們以某種特殊經驗,作為自己未來生活的基礎時,很有可能就犯了某種錯誤。意義不是被環境所決定的,我們以我們賦予環境的意義決定了我們自己。
“如果我們看到某種情緒很明顯地引起了困難,而且違反了個人利益,只想改變這種情緒是完全沒有用的。它是個人生活方式的正當表現,只有改變其生活方式,才能將之斬草除根。”阿德勒把所有問題的解決歸結于奉獻與合作。首先我們應該對自己負責,要讓自己走正道,并且積極向上,做對他人有意義的事。目標是很重要的,沒有目標的人,像是沒有靈魂。如果把一個人比作機器,沒有目標的人,好比沒有動力的機器,怎么也運作不起來。但是,目標從何而來?這是個大問題。說到目標,一定與價值觀有關。
那么一個心灰意冷的人,如何能讓他認識到自己的價值?如果把一切問題的解決都歸結于對他人的興趣,又要如何去操作?如何讓一個自暴自棄的人,認識到她的墮落不是超凡脫俗,而是由自卑感帶來的過分自尊?又如何去糾正他年深月久的陋習與根深蒂固的錯誤觀念?如何改變他對這個世界以及他自己的錯誤定位,而使他從毫無意義的自我折磨與荒廢光陰的深淵中解脫出來?當然我相信發展對他人的興趣,提高社會感覺,增強合作能力,會有所助益,但是要如何做到那些確是一門學問。那些不善交際的人,該如何得到勇氣?所有的人,都按照他所認為的生活意義行動。當一個人以錯誤的方式生活是只指責他的行為,或單純的試圖讓他放棄這種生活方式,都不會有什么效果。問題在于他在經驗的積累中所形成的生活意義。而這個意義,雖然他自己不一定認識到,但卻是他人生經驗的濃縮,是人生的根本,是信念的.支柱,要改變它談何容易。
一個人為何會選擇那種生活方式,支持這種生活方式的生活意義從哪里來?要解決問題,就要找到引起問題的原因,這是一定的。從一個人一貫的行為表現,思想、感覺、姿態、眼神等之中,了解他的人格。阿德勒認為,早期的記憶很重要。早期的記憶“顯示出生活方式的根源,及其最簡單的表現方式。阿德勒認為:“罪犯可以兩種主要類型——丑陋而被輕視以及英俊而被寵壞。”這種劃分方法的科學性姑且不論,這兩種人的心理易產生偏差是一定的。由于被輕視或過度寵愛,都容易讓人轉而關注自己,而對他人失去興趣,不利于合作精神的培養。他們因此產生對世界錯誤的看法,自己被隔離在外或所有人都應圍著他們轉,所有事情都應該滿足他們的要求,如此就陷入了誤區。
追求優越感的方向的錯誤,用錯誤的方法解決問題,損人利己或損人不利己,都是他們缺乏社會感覺與不合作的態度造成。自我中心的人不易于合作。罪犯的的失敗的源頭在于自身經驗引起他們對世界和自己錯誤的解釋和定位。我們這些正常人也常常因為對世界和自己的解釋和定位的偏差,引起生活意義、生活目標、生活態度的錯誤,而造成困擾。這里可以看到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對個人生活的重大影響。而造成錯誤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生活事件,我們必須把它揪出來,重新定義。
當然觀念的形成絕非一朝一夕的事,我們只是對有代表性的事件,如存在腦海中印象深刻的事件和我們現實的表現來認識自己的觀念。在改變生活方式之前,必須改變觀念。而要改變觀念,必須先對此人的觀念認識到位。也許可以用轉移注意力的方法來改變一個人的行為,但是如果他沒有認識到他錯在哪里,就不可能徹底改掉陋習。錯誤的方式可能會換一個新面目出現。
《超越自卑》是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A.阿德勒博士的代表作品。此書被西方人視為了解自我和他人的教科書,起到了《圣經》起不到的作用。
阿德勒超越自卑讀后感 3
接觸到的大多數朋友都說心理學是一門理論性非常強的學科,在翻看了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超越自卑》后,我才發現心理學的另外一面,它也是一門應用性學科。
《超越自卑》一書中,阿德勒以平易輕松的筆調,描寫了自卑感的形象、對個人行為的影響,以及個人如何克服自卑感,將其轉變為對優越地位的追求,以獲取光輝燦爛的成就。
作者阿德勒1870年出生于維也納郊外一個米谷商人的家庭中,排行第二。他的家庭富裕,全家都熱愛音樂,但是他卻認為他的童年生活并不快樂,不快樂的原因來自他的哥哥,他覺得自己不管怎樣努力都趕不上哥哥的成就。他自小患有駝背,行動不便,因此他哥哥的蹦跳活躍使他自形慚愧,而覺得自己又小又丑,事事都比不上他的哥哥。盡管如此,他卻是個友善而又隨和的孩子。五歲那年,他患了一場幾乎使他致命的病,痊愈之后,他便決心要當醫師。
長大后阿德勒進了維也納大學,1895年得到了醫藥學位,兩年后,他和來自俄國的留學生蒂諾菲佳娃娜結了婚。蒂諾菲佳娃娜是個飛揚跋扈、能言善辯的女性,最關心她祖國的社會革命。她特立獨行和阿德勒所處階級的保守風氣并不十分協和,阿德勒在他的回憶錄里說:男女平等這件事,說比做容易得多。由此可見,他們的婚姻生活最初可能有些小磨擦,不過后來兩人倒也能相敬如賓,白首偕老。
阿德勒曾經熟讀弗洛伊德所著的.《夢的解析》一書,他認為它對于了解人性有莫大的貢獻。有一度,他曾在維也納一本著名的刊物上,寫文章辯護弗洛伊德的觀點,結果弗氏寫信給他,邀請他加入弗氏所主持的討論會――有人因此認為阿德勒是弗氏的學生,其實大謬不然,他們是并駕齊驅,等量齊觀的。雖然他的觀點與弗氏迥然不同,但是,他仍然在1902年加入了弗氏的集團。此后,他即成為這一集團的領導人之一,飽受弗氏的贊譽,并繼承弗氏之后,成為維也納心理分析學會的主席,及心理分析學刊的編輯。
1907年,阿德勒發表了《由缺陷引起的自卑感及其補償》,而使其名聲大噪。他認為:由身體缺陷或其它原因所引起的自卑,雖然能摧毀一個人,使人自甘墮落或發生精神病,但是在另一方面,它還能使人發奮圖強,力求振作,以補償自己的弱點。例如: 古代希臘的戴蒙斯賽因斯原先患有口吃,經過數年苦練竟成為著名演說家;美羅斯福總統,患有小兒麻痹癥,其奮斗事跡,更是家喻戶曉之事。有時候,一方面的缺陷也會使人在另一方面求取補償,例如:尼采身材羸弱,可是他卻棄劍就筆,寫下了不朽的權力哲學;宴嬰身材矮小卻成為齊國宰相。諸如此類的例子,在歷史上或文學上真是多得不勝枚舉。這些人都曾經有過自卑,并超越了自卑,他們所獲得成就彌補了他們生理的缺陷,這就是阿德勒的補償心理理論。
那么他們是怎樣克服自卑超越自我的呢?從他的理論中我總結了以下幾點:
自卑,是個人對自己的不恰當的認識,是一種自己瞧不起自己的消極心理。在自卑心理的作用下,遇到困難、挫折時往往會出現焦慮、泄氣、失望、頹喪的情感反應。一個人如果做了自卑的俘虜,不但會影響身心健康,而且會使聰明才智和創造能力得不到發揮,使人覺得自己難有作為,生活沒有意義。所以,克服自卑心理是一個重要的心理健康問題。
充分認識自己的能力、素質和心理特點,要有實事求是的態度,不夸大自己的缺點,也不抹殺自己的長處,這樣才能確立恰當的追求目標。特別要注意對缺陷的彌補和優點的發揚,將自卑的壓力變為發揮優勢的動力。
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學會在各種活動中自我提示:我并非弱者,我并不比別人差,別人能做到的我經過努力也能做到。認準了的事就要堅持干下去,爭取成功;不斷的成功又能使你看到自己的力量。
不要總認為別人看不起你而離群索居。你自己瞧得起自己,別人也不會輕易小看你。能不能從良好的人際關系中得到激勵,關鍵還在自己。要有意識地在與周圍人的交往中學習別人的長處,發揮自己的優點,多從群體活動中培養自己的能力,這樣可預防因孤陋寡聞而產生的畏縮躲閃的自卑感。
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我們都想讓自己更優秀,讓自己過更好的生活。在理想的情況下,我們能通過這種自卑心態的驅使改造環境、改善自己,從而獲得安全感、建立優越感,然而在某些情況下,我們為了擺脫自卑而選擇錯誤的方式和錯誤的目標,最后,自卑就會演變成為各種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
超越自卑,是一場自己與自己的角逐,是一次與自己內心的真實對話,是一個自己向自己學習的過程,更是另外一種與自己息息相關的人生。
“你對整個世界的態度,決定了整個世界對你的態度。”超越了自卑,也就獲得了成功的基石——自信。也就因此與成功的康莊大道越來越近。希望此書能夠讓廣大的教師、家長們完整地認識自卑,并從其中獲得對人生新的理解。
阿德勒超越自卑讀后感 4
《自卑與超越》這本書,總地來說,是一本實用類書籍,書中從頭到尾都在敘述自卑產生的原因以及告訴人們如何幫助人們(尤其是兒童)克服自卑情緒的方法。
在作者看來,生命的意義就是:自我的提升;與社會的合作;兩性關系的和諧,即:職業;社交和兩性。這三個方面只要有一個方面出問題了,那我們就很難認定他是一名成功人士,他也很難感覺到幸福。
由三項中有兩項都是明顯關于和他人合作的項目可以看出來,生命的意義其實是對社會的貢獻,甚至自我提升一項都是要和他人合作我們才能真正地取得成功。
人類只有在社會中才能夠稱之為人,由此來看,這個觀點并不有失偏頗。
接下來便是自卑感和優越感的問題了,其實這都是源于童年時期家長或者教師對于孩子的態度所導致的,家長過于溺愛,孩子就容易成長為一個優越感大于一般程度的人,就容易驕橫跋扈,控制欲會強于一般人,對于自己想要的東西會用一切手手段來達到目的,這也就是很多熊孩子之所以產生的原因。
而要是從小缺少父母的關注,或者父母過于強勢,孩子就會往自卑的方向發展,其特點就是猶豫不決,難以擔任領導職務。過于自卑的人和過于自負的人對于社會來說,都不是特別好的存在。
接下來作者還論述了青春期孩子出現的叛逆現象的原因和如何預防犯罪的原因。青春期孩子的身體趨于成熟,第二性特征日趨明顯,大部分兒童對于自己的未來還沒有規劃好,會出現對于未來的焦慮,除此之外還有成年之后想要獨立的愿望。兩種情感混雜在一起就出現了焦慮,因而會出現攻擊性強,情緒不穩定的情況。
因此一切的一切在書中都認為是在童年時期形成的,人類的童年對人類的人格塑造要比任何一個時期都要有效果。
說了這么多,個人認為本書的最基礎的知識便是你的經歷不是你之所以成為現在的你的原因,通過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進行底層價值觀方面的改進,失控的行為會恢復到正軌。也就是說:
反思日常生活適當的加以修正有助于我們過上幸福的生活或許叫正常的生活?
就像富蘭克林一樣,富蘭克林的童年也是非常不受重視的,他的父親由于經濟原因不讓他上大學,在哥哥的印刷工棚上班還不受待見(老板老給他找一些麻煩),而且年輕時候的富蘭克林言辭犀利,經常侮辱他的對手,因此也給他帶來了許多麻煩。
在這可以看出來,富蘭克林這種言辭犀利,不顧一切都要激怒對手的行為方式,很可能和他小時候在家庭中的經歷有關,由于缺少關注(其實這樣有失偏頗,在他匿名在報紙上發表的`時候,他的文章倍受當時各大家的稱贊,不過這也是他去工作去的事了,富蘭克林也許是用這種方式來獲取關注,不過這也側面印證了富蘭克林激怒對手也可能是想引起別人的注意。),他的言辭犀利,差點丟失了性命。
不過有一些年歲的時候,富蘭克林給自己制訂了《13美德檢視本》(我這么叫),就是上面有十三種好習慣的本子,每天對比自己的行為,最后,富蘭克林成為了美國的開國元勛,美國憲法的制定人之一以及一百美金上的老爺爺。
我認為富蘭克林就是一個由童年的不幸經歷走向卓越的一個人,我猜測,富蘭克林童年時期的過于自負也是一種自卑的表現,因而說他完成了超越自卑的過程。
我們有很多人,由于童年時期家庭的原因,導致了性格上或多或少有些不如意,不過這并不構成你要如此對待你下一代的理由,我們無法控制他人,只能專注于自己。
因而,走向超越的方法就是貢獻他人,通過構建良好的兩性關系,社會關系以及自我提升,身邊的人會給予你更多的支持和鼓勵,因為多一個敵人不去多一個朋友啦,我推測多數人都是這么想的。
阿德勒超越自卑讀后感 5
之前整理書單的時候,偶然看到一本名為《自卑與超越》的書,于是我便順手將其加入“我的書單”里,而今總算閱讀完畢了。每天我都會利用一點瑣碎的時間,在手機上翻閱著這本引發我好奇之心的書。
與此同時,我最近正在寫一篇虛擬故事,故事的內容也與自卑相關。談及“自卑”一詞,我想,大多數人或多或少都擁有一顆自卑心,我也不例外。
那么,你是否在某個時候,因為自卑,整日胡思亂想過呢?你是否也在某個瞬間,因為自卑,羞于與他人說話?
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因為自卑,我們總表露出許多的“不敢”。
不敢在與他人交談的過程中自然地對視著,也不敢在老師提問問題時踴躍舉手回答,更不敢勇敢地做最真實的自己,抑或總認為自己低人一等……。當然,這里的“不敢”并非指“敢”恣意妄為的對立面,也不是說一個人敢胡作非為就是不自卑的表現。恰恰相反的是,一個人越是為非作歹,不滿的心態越是在他們心里作祟著。而那些不滿,多半源于自卑。
書中也說到,有嚴重“自卑情結”的人,不一定都表現得安靜、順從、內斂,與世無爭。自卑情結的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
由此可見,一個看似天不怕地不怕的人,也許他的心里正潛藏著不為人知的自卑情結。
然而,想要跨過自卑這道坎,宛如攀巖一座陡峭的山峰,但是,當我們到達了山頂之后,放眼一看,將會是一覽縱山小。
每天都能多一些正能量,少一些負能量,對我們克服自卑心理也會有些許幫助。雖然我們無法將這樣的.心理一并清除掉,但我們可以從此多一份警惕,不讓其一直干擾著我們的生活,學習,工作……。
很多時候,自卑往往是在負面情緒的影響下產生,自卑情結與負面情緒結合在一起,而后所帶來的將是不可預想的結果。
其實,在我看來,一旦我們發現自己有自卑心理,最主要的辦法就是能直面它,而不是采取逃避的方式解決。因為,愈是逃避,就愈難以克服;所以我們應該正視它。
除此之外,我們也不應該把有自卑心的人當成異類來對待,畢竟有些自卑心的出現卻是合乎情理的。誰都想做得很好,誰都想成為一個很棒的人,當別人比自己棋高一首的時候,或者自己沒有任何優勢可言,我們往往會自卑起來。
既然如此,在看到自己不足的一面,能擇其善者而從之的話,從而循序漸進,日后也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進步。
拋開“自卑”談“優越”,倘若一個人自信過度,他將會迷失自我,甚至認為整個世界的中心就是自己。
我曾讀過木心先生的一本書,里面有一句話是:
“沒有自我的人的自我感覺都特別良好。”
因此,除了直面自己的自卑感,亦不要讓自己持有過分的優越感。
阿德勒超越自卑讀后感 6
人或多或少地都有自卑情結。因為世上沒有完人,與他人相比,都會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弱點和不足。有自卑情結并不可怕,關鍵是一個人如何看待它。有的人知道自己存在的不足和缺陷,會理性地樹立切合實際的目標,信心百倍的努力奮斗,想法設法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克服不足,使自己變得更加強大,不斷地完善自我,取得人生的更大輝煌。有的人卻杞人憂天,自認倒霉,沉浸在對環境、對社會、對他人的抱怨中,封閉隔離自己,最后萎靡不振,走向灰暗的人生結局。
當我們面對自卑時,該如何超越呢?該書作者奧地利的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給出了答案。那就是人是社會的人,既然是社會的人,那就必須放到社會中去解決這些問題。給這種自卑賦予現實意義,并且把這種意義,建立在對他人有價值,對社會發展進步有益處中。在付諸行動中加強與他人合作配合,為了這個意義共同努力奮斗。這樣,你才能超越自身的自卑情結,使得你的人生才有價值和意義。
作者總結了制約人生的三大問題:第一,我們生活在地球上,就必須適應地球環境,在地球的適應中生存。第二,我們與他人共同生活在同一個社會中,我們必須學會與他人相處。第三,人類有兩種性別,男女關系的和諧發展是人類延續、發展的基礎和前提。所以,一個人如果可以將其人生意義定義為為他人和社會謀取利益,那他做任何事情都會先考慮他人。對他人對社會就不會冷漠,會更加感興趣。這樣,對職業、社會和婚姻中遇到的問題都會很好地處理好。并能夠克服自卑,超越自我,戰勝各種精神疾病,使人生光彩奪目。
當下技術的不斷發展,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僅憑一個人單打獨斗很難勝任一項工作的完成。這就需要團隊相互信任,相互配合,處處為他人著想,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完成任務,實現自身的價值。
在婚姻家庭中也是如此。男女之間要地位平等,相互忠誠、相互信賴,要有責任感。要讓對方感覺到自己是最有價值的,是被需要的,是最好的`伴侶和朋友。這種感覺,需要你要實際行動去證明。如果一個人只考慮自己如何獲得幸福和快樂,而不愿意受約束于婚姻,更不愿意去為對方考慮。這樣的婚姻終將會葬送在自己手中。
我們感知到的事物從來不是事物本身的樣子,都是用我們的認知經驗和標準,經過大腦思維的過濾處理后作出的一種解釋,它不是一種客觀事實,而是我們的一種主觀判斷。而這種主觀判斷都是人們賦予一定的現實意義來感受出來的。其實我們的感受是我們自己對現實的一種解釋。我們感知的不是世界本身,而是我們主觀解釋后的世界。因此,人們對事物的看法比事物本身更重要。要想使自己活得快樂,就要永遠用快樂的眼光看待這個世界。不管世界和他人如何對待你。因為我們無法改變我們所處的社會和環境,也無法改變他人對我們的看法和評價,能改變的只有自己對該事件的看法。
【阿德勒超越自卑讀后感】相關文章:
《自卑與超越》04-01
《自卑與超越》[薦]04-01
《自卑與超越》(集合)04-01
讀自卑與超越的感悟范文11-01
超越自卑樹立自信的方法10-21
《自卑與超越》讀書筆記通用09-14
《自卑與超越》讀書筆記(精選25篇)02-24
讀自卑與超越的感悟范文合集【2篇】07-28
《自卑與超越》讀書筆記(通用16篇)12-23
自卑與超越讀后感01-06